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击上方“关注”

战争期间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粮食。只有保证粮食充足,才有长期作战的资本。然而,我国在抗战期间也曾出现过粮食短缺的问题,甚至还出现过大规模的饥荒,加上日军侵占了我国大量土地,导致粮食损失十分惨重,损失产量大约为抗战开始前的47%。那么当年,我们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由于日军侵占了我国大量土地,农耕面积损失将近30%。想要提升粮食供应量,首先就需要增加种植面积。我国不同地区气候差异明显,部分西南省份粮食每年能够收获三到四次,春夏秋冬都适合耕种。不过为了保证土地质量,人们并不会选择在冬季耕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进入抗战时期以后,事态十分紧急,冬季闲荒土地占比达到了我国稻田总面积的64%左右,如果不加以利用,很难保证粮食产量。于是部分粮食短缺较为严重的省份开始推行冬季耕种,例如广东、浙江以及福建等。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我国冬耕面积仅有2935万亩,1年以后便扩大到了2919万市亩,增收达到了4072万市担。

除了推行冬耕以外,我国还推行了夏耕,即将西北地区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在夏天种植豆类等作物,帮助提高我国杂粮产量。1941年,我国在云贵、赣鄂等地区推行夏耕计划,累计增加种植面积达到571万余市亩,增收1334万市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抗战期间粮食生产》记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全国各地累计还有十二万万亩荒地等待开发,其中大约有4万万亩土地可用于耕种。如果能够将其充分利用起来,即便按照每亩地产量一担来计算,也可以增收4万万担,相当于1万万人一年的口粮。于是,从1941年开始,我国农民开始大力开辟荒地,仅1941年中就新增可耕种土地682万市亩,产量征收2647万市担。

土地除了可以种植粮食之外,还可以种植其他农作物。但进入抗战时期之后,相比于其他经济型农作物,粮食的产量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于是我国政府下令减少例如棉花、烟草等经济型作物的种植量,将土地全部用于种植粮食,这一举措使得粮食产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全国各地百姓开始积极寻找优质种子播种,在1940年,湖南省对水稻种子进行了改良,投入使用之后使得单位粮食产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每亩大约可增产60市斤左右,仅1940年增收水稻量就达到了39万市担。

除了想办法提升单位种植面积的生产量之外,为了保证农作物质量,后续全国各省纷纷用上了改良后的种植方法,并且加大了病虫害防治规模和施肥规模,同时开始新修水利工程,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这些措施都为提升粮食产量做出了贡献。

但是,有了更多的土地可以耕种,土地产量得到了明显提升,然而如果劳动力跟不上生产需求的话,想要提高粮食产量明显是一句空谈。所以,抗战期间我国又采取了如下措施来增加农业劳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就是让军队士兵帮助耕种土地。当年蒋介石十分重视国家粮食产量,为了解决劳动力缺失的问题,曾多次下令要求士兵参与耕种。并且推行了各类详细规定,用于规范战士的个人行为,根据其个人表现予以奖赏,但要求军队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农民索取报酬。

其次是调动教职工与学生群体等人群的力量。在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总部为了提升粮食产量,出台了一系列规定,要求在校师生应当利用校内空间自发参与农耕。在该规定下发之后的2个月,国民政府又出台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其中不仅为学校参与农耕指明了方向,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由于广东省缺粮情况十分严重,为了让人们吃饱饭,还调动了国家公务员参与农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国百姓一系列努力下,到了1943年,我国政府后方生产力量为战斗前线送去了大米933万余包,小麦659万余包,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尽管抗日战争持续时间很长,但在我国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军队的粮食供应链并未出现巨大的缺口,这也是为何当时我国粮食生产力不如西方发达国家,最终却仍然可以取得胜利的关键原因。

取得抗战胜利之后,我国工农业得以迅速发展,截至今日,我国粮食产量飞速提升,已经位居全球前列,但是,我们也必须牢牢记住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所遭遇的苦难与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