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 一场战争悲剧的序幕自此拉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正在检阅军队的希特勒二战前夕,法西斯的狰狞嚎早已清晰可闻,一场无可避免的战争悲剧正在残酷接近。然而,西方强国却都对此不加抵抗,而是全部默契地一味姑息退让、屈服纵容。美、英、法甚至还同侵略者们暗中妥协和勾结,准备以邻为壑,无耻地用牺牲他国利益为手段,来换取自身的短暂“和平”,避免卷入这场战争。经过一战的残酷厮杀后,昔日称霸欧陆、横行世界的英法等老牌欧洲强国,虽然表面上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实际上却耗尽了自身的实力。山河破碎、断壁残垣,战争的折磨早已让这两个欧洲强国家丧失了之前的锐气和锋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一战时的英国士兵和坦克战争的负担是极其沉重的,一战很快就让英国吃光了自己的老本。由于工业生产的萎靡和自身实力的下降,大英帝国老牌世界霸主的地位早已彻底丧失。它不仅被迫卖掉了10亿英镑的海外投资,还因此欠下美国44亿美元的巨额债务。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伴随着世界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如火如荼,英国政府更加显得内忧外困,以至于一战后几届保守党和工党政府都因为无力改变困局而被迫辞职。从而,恢复经济困局和平息帝国内部矛盾成了英国政府一战后执政的要点,其它国家事务必须给解决经济危险让路,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战后的重整军备。一战结束后,日暮西山的大英帝国总是幻想着用虚张声势的外交手段来继续维护既有的霸主地位。而其实在1935年左右时,德国空军的实力便已经彻底超越了英国。当时的张柏林政府对此却毫不在意,而是固执地认为:重整军备将彻底压垮英国的脊背。于是,英国开始大幅度缩减军队规模,继而更大幅度地消减军费开支。甚至还因此提出了“退守帝国”的主张,准备在军事上彻底退出欧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被一战炮火破坏殆尽的法国城镇而作为一战主战场法国的情况则似乎更加糟糕,其战争损失达到了天文数字般的2000亿法郎,还因此失去近140万的劳动力。战后,法国工业产量减少了惊人的43%,农业的破坏殆尽还差点诱发粮食危机。之前一直被称为“放高利贷者”的法兰西,战后竟变得负债累累,光是欠美国的债务便高达40亿美元。而更加悲催的是,法国取得一战的惨胜后,原本想从德国的战争赔款中捞回血本,最后却因为美英的打压和德国的抵制,闹得一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悲催结果。国力衰败,经济危困,这样惨淡的结局让战后法国的政局一直处于动荡之中。1925年至1934年不到10年间,法国政府竟匆匆更换了17届之多。仅1933年一年里,便走马灯似地换了7届内阁。内政混乱更使法国在外交中难以实施独立、连续且坚定的政策,只能跟在英国后边,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径视而不见,推行偷安苟且的绥靖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巴黎和会美国虽然是一战的真正赢家,那场战争让这个新兴国家从战前的负债累累,一跃变为世界上20多个国家的债主。战后,全世界40%以上的黄金储备流入了美国,纽约更是一举取代伦敦成了世界的金融中心。无论是从军事、经济、政治或外交等哪个领域来考量,美国都已经取代了英国,成为西方世界的“带头大哥”。但是,美国本土远离欧亚大陆,因此并不担心法西斯的侵略之手会伸向自己。况且,美国从立国之日起,便一直盛行“孤立主义”,不愿意承担任何国际义务。因此历届美国总统为了赢得竞选,都不得不顺应这样的民意。保证美国不卷入战争,保证不将选民的孩子们送到前线去打仗。所以,美国外交一直以来都奉行“中立”政策,而这也是轴心国挑起战火,肆意侵略,而美国却对此视若无睹,一直未加干涉的重要原因。此外,一战的残酷给欧美各国都带来了难以磨灭的恐怖阴影,畏战情绪在西方国家极其风行。作为一战战胜国的美、英、法因此都希望明哲保身,幻想从此会和谐太平,只要保住手中的既得利益便已经心满意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斯大林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现场是西方国家实施绥靖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20世纪初东西方国家间不同社会制度的对抗。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各地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风潮,而这却严重触动了西方各强国的根本利益。因此,苏联从诞生之日开始,便彻底成为西方社会最仇视的公敌。于是,处于英法和苏联之间的德国,便被当成了阻止红色威胁的前沿壁垒,将祸水东引也就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抗红色苏联的政策选择。甚至,英国都公然为此喊出了“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政治口号。英国首相鲍德温就曾经说过:“如果一定要打仗,希望是希特勒和布尔什维克打起来。”而另一位英国首相张柏林的眼光则更加“高远”:“希特勒的行动将指向东方,我们不会被卷入战争了。”然而,最终的事实却证明,绥靖政策并没有给西方带来和平,反而使法西斯势力迅猛发展,并最终站稳了脚跟。1935年10月,意大利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悍然入侵东非小国埃塞俄比亚。英、法两国对此不闻不问,只是发表了一通不痛不痒的空洞谴责。法国外长甚至还因此拍手相庆:“我将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了非洲,因而拯救了法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希特勒墨索里尼入侵非洲的成功,让他的伙伴希特勒自此茅塞顿开。于是,1936年6月,希特勒公然废除《罗加诺公约》,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并在德法边境建立“齐格非防线”,为进一步的侵略战争做好了准备。紧接着,希特勒为了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又于1938年3月出兵吞并了奥地利。而面对希特勒这一系列肆无忌惮的侵略行径,英、法、美等国表面上虽发表了无力的抗议,而事实上却认为德奥合并已经在所难免。1938年4月,美、英、法陆续承认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将奥地利的使馆先后撤回。不费一兵一卒,希特勒便轻易地吞并了一个主权国家,这无疑是对”战争狂人“的一个巨大鼓舞。几个月后,”魔鬼“的目光又注视到了捷克斯洛伐克。这一次希特勒借口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遭到严酷”迫害“,然后陈兵边境,以武力相恫吓,要求割让苏台德地区。而正当捷克斯洛伐克向英法等西方强国求援,请求他们伸张正义、提供援助之时,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他们”卖“了。英、法有此番作为的唯一原因,竟是想求得希特勒的”谅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慕尼黑会议,左起: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齐亚诺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签署《慕尼黑协议》。从此,苏台德地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正式被割让给德国。而悲剧且可笑的是:作为当事国的捷克斯洛伐克,却没有代表能出席会议,只是在会后才被英法告知结果。并且,英法还厚着脸皮通知说:关于《慕尼黑协议》,是”不能修改“且”无权上诉“的一个判决。至此,希特勒又一次兵不血刃地实现了侵略野心。《慕尼黑协议》签订以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又特意私下会见了希特勒,他将事先预备好的《英德宣言》呈送给纳粹元首,并试图要说服希特勒:“要想解决欧洲和世界的和平问题,只有加强英德合作一条路。”而狡猾的希特勒当然乐于麻痹英国,他慷慨地在这份一厢情愿的宣言上签了字。不久之后,法国总理达拉第也同样收获了一张“白纸”——《法德宣言》。就在当天,张柏林便兴高采烈、踌躇满志地返回了伦敦,他一下飞机便迫不及待地向迎机的民众挥舞手中的《英德宣言》,他动情地说道:“一代人的和平,自此终于有了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从慕尼黑返回英国后,张伯伦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宣布绥靖政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