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县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渊明的归隐,打开了一个超越具体人生的境外之趣。在陶渊明看来,他的归园田居并不是人生的不幸,而是终于挣脱了枷锁,终于勘破迷团,走向新的自由理想境界。他抛弃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利禄,超越田园生活的劳役之苦,艺术地观赏大自然,从中领略生命之外的意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不受拘牵、向往自由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伸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篇,展现了一个与黑暗官场截然不同的新境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返回大自然,池中鱼回到水潭。诗人摆脱了精神上的束缚,整个身心融化于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之中。普通的田园景物,已经融入了诗人“真淳”“自然”的人生理想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饮酒》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要回归的“自然”,就是不染人世纤尘的本体状态,即陶渊明所谓“真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景物,已经染上了诗人自我的人生理想,它们都按自己的规律自然地运动。这与诗人摆脱了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怀完美地融合,宇宙的浩气融入诗人的胸怀,诗人的人格理想注入田园的各种物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此诗写读《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时的奇思异想及人生感慨,咏隐居耕读之乐。到孟夏之季,耕种既毕,收获尚早,正值农闲,诗人可以愉快地读书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二句是全诗的总结。此五字之妙,首先在于写出了“读山海经”的感觉,由于专注凝情,诗人顷刻之间已随书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这是何等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移居二首·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408年,陶渊明隐居的旧宅失火,两年之后,移居浔阳南里的村舍,于是写下此诗,记录了迁居南村的原因和迁居后的乐趣。诗中热情赞美了南村“素心”人,表现了志同道合的高雅而纯洁的志趣。诗人与这些纯朴的“素心”人朝夕相处,无拘无束,叙谈往事,品评文章,感情融治而欢乐无限。

陶渊明的诗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大美却从心里流溢出来。因为他是把自己化入自然,成为其中一员,心境与物境完全溶为一体。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