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核越多,标准越高,问责越急,结果越假”,为何基层陷入“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怪圈?

碧翰烽/文

考核检查是开展基层工作的基本方法,适当精准的考核能更好推动工作落实,激励鞭策干部担当作为。但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热衷于运用考核检查指标应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出现数据达标、治理失效的现象,甚至陷入“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怪圈。

比如,在中部多个乡镇工作20余年的一位镇党委书记谈起当地的“火化率”考核:“村里有人去世,乡村干部要盯着人家去火化。乡村干部软磨硬泡做工作,才能完成火化任务。” 实际上即便火化了,还是会将骨灰重新入棺土葬,照样占用土地资源。

还有基层反映,一些地方发生安全事故后,往往急匆匆开展安全排查,要求短时间内摸排清楚全域范围内安全隐患。比如房屋安全排查,上级要求今天安排,后天上报。一个乡镇数万户人家,加之乡村干部又不懂专业鉴定,如何确保排查准确度?是不是就是摸脑壳的数据?

所以,关于检查考核,基层已经反映很多次了,也是最为头疼的负担,尤其有些督查检查考核又强化问责追责,使得工作压力增大,工作负担愈发突出,从而不可避免陷入形式主义。

有基层干部就曾坦言,要想真正为基层减负,就要取消掉对基层的考核检查,但这不符合推进工作落实的现实。只是从中可以想见当下考核检查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果不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只要有检查考核存在,就恐怕难以从源头从根本上真正减轻基层负担。

关于考核检查,应该对一整套体系进行研究和优化,在这里,我不想进行系统的讨论,仅仅就围绕上面所提到的考核指标问题,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

首先,有的考核指标要求过高,总是追求完美主义。什么指标都要求100%,什么任务都希望超额快跑完成。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并不符合现实,不符合客观规律。

一位考试一直得第一的优秀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得了第二,他为此而懊悔不已,认为这是一次彻底的失败,于是成天忧虑,觉得自己以后会越来越不如别人,整天精神恍惚,夜里失眠,以至于茶饭不思,身体也每况愈下。这都是由于他过分地苛求自己,对成绩的要求过于完美造成的。

因为“完美”在事实上不可得,但完美主义者们却顽固地要求完美,于是,只能以内部平衡的方式营造某种完美的假象。

比如,有些考核指标,涉及到案件、事故、事件等结果,明明不可能完全地绝对性控制住,非要层层加码。尤其是控制住了之后,又要加码其它过程性指标,还非得排出个名次。

因此,整治考核检查存在的问题,首先就得重点整治考核指标任务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是不是存在层层加码?是不是存在无意义的内卷?

其次,办公室里想出来的指标与田间地头实际发生的指标。这是当下考核检查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那些考核指标体系的制定者,都是坐在办公室里的人搞出来的,如果还有一点基层工作经验,恐怕会好一些,如果没有,就更为麻烦了。

一个玩虚的,一个玩实的;一个靠设想,一个靠实干。怎么样进行有机融合?实际上就是一个难题,毕竟机关与基层之间的工作思维方式是存在一定区别的,有时候想的就是不一样。

所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开会发文、拍照留痕、台账资料等考核检查要求?这就是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特征。

改革对基层工作的考核方式,必须要真正转变思维,动真碰硬,下决心深入到各个考核体系当中进行改革完善。不能只是简单地提提数量或不得等要求。

最后,还提一个问题,那就是外行与内行的问题。无论是考核指标的制定,还是开展考核检查,进行考核评估,都存在一个外行检查、部署、评估的问题,导致不少专业的靠边站了。这往往让一些踏实肯干的基层干部哭笑不得,又不能有任何异议,否则会更麻烦,说是态度不端正,问题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