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是名家名画

却有着更丰富的价值和意义
它历经近900年

得到历代皇帝的重视

不断被摹刻和二创

创作于南宋、取景于於潜的楼璹《耕织图》,再次被2024年“耕织潜城·遇见未来”耕织文化周主题活动带火。跨越时空而来的“耕织文化”,要在这座千年古城,继续描绘怎样一幅丰年好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12日晚,2024年“耕织潜城·遇见未来”耕织文化周主题活动在於潜镇耕织文化广场启动。除启动仪式外,此次文化周还包含了文化讲堂、共富市集、音乐派对、话剧表演、主题画展、群演晚会等系列活动。

文化周主题活动现场,《寻找耕织图》微纪录片首次亮相。《耕织图》曾以舞蹈的形式登上央视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树上桂花含香、塘里蟹肥鱼鲜、田间稻浪千重……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一幅幅硕果累累的绝美画卷。如今,《耕织图》以微纪录片的形式,再次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这份千年古画为何诞生在临安?专家团队带着八个博士开展调查!

▲《寻找耕织图》微纪录片预告片

《寻找耕织图》微纪录片系列共有5集,每集时长5分钟左右。每一集聚焦不同的主题,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和文化剖析,展现中国丰富的耕织文化遗产以及这些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继而丰富“吴越文化”的内涵,并为《耕织图》文化赋予更深厚的现实意义。

“我们组织了寻访团队,前往山东大学、北京颐和园、黑龙江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四地,看到了最接近楼璹版耕织图的珍贵文物《蚕织图》,看到了延赏斋廊子两侧的《耕织图》石刻,特别是摆放在中国农业博物馆重要位置的一架龙骨水车,就是从於潜农家手中收集的。而且《耕织图》也早就走出中国,影响了韩国和日本的农业生产。如片中所说,《耕织图》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的宝藏。”全程参与拍摄的於潜镇党委委员夏孟说道。

了解耕织文化的“窗口”

还有《耕织图前世今生》

这部由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耕织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臧军所著的书,为“吴越历史文化丛书·基础研究”系列成果之一,分上、下两册,共7章,合计38万字。书通古今,《耕织图前世今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娓娓述说《耕织图》的前世今生,成为了文化周活动上的“香饽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所以来到乡村创业,就是因为有一种农耕情怀、乡土情怀。通过这本书可以更好、更深入地了解耕织文化。”拿到赠书的朱湾乡野乐创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吕瑞豪说,“我们正在朱湾村发展生态农业,希望把整个村变成一个生态大农场,呈现生机勃勃的农耕图景和乡村风貌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耕织绍鲁”示范型村落景区项目效果图

《耕织图》来源于於潜,如今与於潜更为紧密相关的、进一步让耕织文化“活”起来的,是村落景区的打造。主题活动现场,於潜镇绍鲁村和中创乡旅签约,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更具特色的村落景区,让绍鲁村的耕织文化以更生动、更丰富的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竹意涌村”示范型村落景区项目效果图

在《耕织图》发源地的於潜镇绍鲁村、涌村,正在建设“耕织绍鲁”“竹意涌村”两大村落景区,围绕游客接待区、青旅文创区、工坊集聚区三大模块,营造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沉浸式体验浓厚的耕织文化气息。

“村落景区建成后,将围绕农业生产加工、宋韵市井美学等植入产业空间,融入住宿、餐饮、手工、研学等引流业态,有效承接未来谷消费溢出需求,成为高后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辐射核心。”

於潜镇党委委员周楠介绍,项目建设已于今年6月启动,努力还原《耕织图》风貌和意境。不久的将来,这里适合穿汉服打卡、感受宋韵遗风。尘封在画册中的故事走到生活中,《耕织图》、耕织文化将成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於潜标识,并且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带动,勾勒出一幅实景可见的“当代共富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动现场,13位专家和8位社会人士代表被授予耕织文化传播使者称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王加华也在其中。近年来他一直进行着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课题,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谈到《耕织图》的现实意义,王加华说:“《耕织图》是中国农耕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中国的农耕文明和农耕智慧都有展现。无论是从文化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建设,或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出发,《耕织图》都很有研究价值,它的背后是重农、劝农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今有了传播使者这个新的身份,他也表示将用更多方式传播《耕织图》的现实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年耕织图”历久弥新,现代版“耕织图”步履不停。接下来,於潜镇将继续擦亮耕织文化金名片,促进耕织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利用,提升《耕织图》故乡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参与度,加快建成一批有特色、有效益的文旅融合基地和文旅目的地,打造一批内容新颖、主题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的文旅产品,促进文化旅游两大产业良性互动,提升文旅消费品质。

800多年前,时任於潜县令楼璹,沿天目溪遍访田园,体察农桑,绘制了光耀千年的《耕织图》,以其“图绘以尽其状,诗歌以尽其情”,成为历代皇家收藏摹绘、推崇嘉许的传世农事“教科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0年后,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成立耕织文化中心,并特聘知名作家、浙江省文联副主席臧军为首席专家,带着8个博士和一众专家学者走进於潜,开展田野调查,潜心研究《耕织图》的前世今生、焕新活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日,由臧军创作的《耕织图前世今生》研究专著墨香出版。借《耕织图》研究力作出版之机,临安举办“一图传千年,一城跃古今”耕织文化周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研讨耕织文化,共话国风,共品雅韵。

在880多年前的南宋初年,江南地区到处都是耕织发达之地,为什么《耕织图》偏偏诞生在於潜?臧军和他的同事通过数月的田野调查和古籍查阅发现,《耕织图》的诞生与於潜的自然条件、政治历史、社会发展的独特环境有关。

从历史条件看

唐代末年

临安人钱缪创建了吴越国,定都杭州

缔造了“人间天堂”、富庶江南

为宋代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繁荣

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历史上三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人才,推动了南方快速发展;

宋室南迁定都杭州,将原在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改建在南方,为江南地区全方位发展夯实了基石;

宋代朝廷大力倡导农桑生产,推行劝农政策成为各地重农课桑的“指挥棒”,使农耕的宣传推广有了时代需求;

唐宋时期,大批文人墨客诗画之作热衷描摹现实生活,乡村诗画写真风靡神州,为《耕织图》的诗画表达提供了文化氛围;

南宋京城临安西郊於潜县,为首都畿县,资源丰沛,农耕兴旺,蚕桑发达,为《耕织图》问世提供了创作沃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楼璹出生在宁波书画世家,是一位诗画高手,担任於潜县令的短短两年时间,将所有心力都投放到了田野采风和农桑生产的艺术创作中。所有这些都是《耕织图》诞生的必要而充分的前提条件。

从自然环境看

於潜最显著的地貌特征是“一山一水”

即天目山和天目溪

大山的耸立带来丰沛的雨量和温暖湿润的气候;天目溪的延绵流淌,滋润出百里沃野和万顷良田,造就了“江南粮仓”。如今,於潜许多村庄的名字都与“田畈”、稻谷和蚕桑有关,如“秧田坞”“盈村”“桑干村”“米筛村”,还有九里畈、对石畈、田干畈、敖干畈、堰口畈等等,可见,“江南粮仓”并非虚名。

如现在的“秧田坞”这个地方,旧县志中被称为“秧田庄”,大约有30多户农户居住,村民主要从事秧苗培育,将集中培育的秧苗提供给周边百姓种植。试想,如果没有大规模水稻种植的秧苗需求,又怎么会一下子冒出专门生产秧苗的村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过境迁,於潜百姓的农耕情结依旧。如今,在昔日的“盈村”附近,已是连绵面积4050亩的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在一望无际的水稻田里,坚立着“天目粮仓”的新招牌;与“米筛村”隔路相望的,是一家以现代农业观光体验为主题的民宿“皮园”。

文化研究

意在以文化人、文为今用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导,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建议以活化的方式让《耕织图》从纸上走下来,让农耕文明的内涵传承与文旅景观打造和展示结合起来,将物理空间的展陈与动态活动的传承结合起来。比如策划推出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每个节气都有好吃好玩儿的东西,将它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使於潜成为《耕织图》的发源地、传承地、体验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中国农村社会学会副会长朱启臻则建议,把家庭农场与现代版的《耕织图》建设结合起来,融入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技术,打造几个业态各具、神韵纷呈的当代於潜《耕织图》,推动城里人返乡创业、农民家门口就业,实现村落文明的重振与复兴。

为彰显文化惠民,耕织文化周期间,还举办“耕织新味”共富集市、“耕织新曲”音乐派对、“耕织新戏”话剧表演、“耕织新图”主题画展、“耕织新风”群演晚会等系列活动。

来源:临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