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作为四艺之首的琴,自古以来就有“士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作为一种古老的丝弦乐器,一直以来都在中国文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你是否知道,这看似简单构造的古琴,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而且制作的周期也很漫长,从选材到成品至少三年的时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琴制作传承人孙福万的工作室,听他讲述制作古琴背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57岁的孙福万,从小就跟随长辈学习乐器制作,到他这一辈儿已经传承了第四代。“小时候家里没什么好玩的,一放学就喜欢看长辈做乐器,像二胡、阮到古琴家里都能做。”孙福万说,久而久之,他也喜欢上了制作乐器的技艺,而且对古琴的制作情有独钟。“古琴历史悠久,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也是最能代表我们传统文化的乐器!”孙福万说,古琴的琴体上圆下平,象征了天圆地方;十三个琴徽,象征包含闰月在内的十三个月;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了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岳山琴弦又象征了高山流水。可以说,一床琴上有天地,无不蕴含着古人对宇宙、对世界的哲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孙福万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古琴,都是他这几年手工制作的。“这些古琴造型看起来大同小异,但形制却各不相同,有伏羲式、仲尼式、蕉叶式、混沌式,等等。”孙福万说,挂在墙上的古琴又分为圣人造琴、帝王造琴和文人造琴,每一个形制的古琴,体现的内容,表达的声音也都不一样。虽然现代工艺技术早已可以让古琴量产,但是孙福万一直遵循着祖辈传下来的制作工艺,手工斫琴。“做出的琴想要达到古人说的轻、松、脆、滑,选择好的木料是第一步。”孙福万说,以前常说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想要找到一块合适的木料,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古琴制作不能使用新伐木材,他经常要全国各地寻找合适的老料子。“做古琴最好的就是那种上百年的老杉木,而这种老料只有在福建、湖北、湖南这些地区的祠堂、庙宇才有,我就经常到这些地方去找,遇到翻建的就花高价买回来屯着。”孙福万说,这些木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用一块就少一块。在他眼里,每一块木料都是有生命的,好的料子音色很松透,斫琴师要不断挖掘木材的声音潜质,才能做出真正的好琴。

有了好木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制作就更为复杂,由于涉及多个工种,斫琴师既要掌握木工、漆工的工匠技艺,还要具有调音、雕刻和书画等美学修养,如此才能制作出精美绝伦的古琴。“从选料到形制、裹布、刮灰、定徽、点螺、髹漆、上弦差不多有上百道工序,每一道都倾注着斫琴者对木性、声音、技术的理解与运用。”孙福万说,仅是上灰胎这一道工艺,就需要三道工序,首先将鹿角打磨成粗、中、细三种颗粒,然后和着生漆分批依次从粗到细,一层层涂抹在琴体上。每层灰胎的薄厚与均匀都将影响琴面的稳定性和琴本身音质的完美度,从第一遍灰胎到灰胎成型制作周期要半年甚至更久,非常考验耐性。“说是斫琴其实是在斫心,完整制作一床古琴,需要两年半到三年的时间,这个过程更像是一种修行,只有把对古琴的热爱全部融入到制作中才能成就一床好琴。”孙福万说。

在继承祖传经验的基础上,孙福万坚持创新,又研制成功无琴箱古琴。他制作的古琴音域宽广、韵味悠长,广受古琴爱好者的好评,他创立的乐炁坊也获评青岛市级非遗工坊。如今孙福万的古琴不仅被国内古琴爱好者收藏,还远销欧洲、日韩,被国外藏家收藏。他相信,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古琴会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欢。

“未来我想把古琴的制作和演奏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共同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孙福万说。

(大众新闻记者 鲍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