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非遗

原标题:两代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引题)

“挖脏去绺”展现“美玉无瑕”(主题)

今晚报记者 刘桂芳 文并摄

津沽花鸟玉雕技艺是河东区市级非遗项目,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福林从事玉雕艺术创作40年,以一颗匠人之心不断钻研,形成自己对鸟类产品雕琢独特的风格。

“中国玉雕分为北派、南派、海派、扬派四大流派。津沽花鸟玉雕技艺属于北派。因为出自宫廷,它的特色比较端庄大气。”这项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王志澎说。这位受家庭影响从小喜欢玉雕技艺,但在大学毕业之后才开始正式学习的“80后”年轻人,通过3年学艺、9年沉淀,如今已经成为父亲王福林的得力助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父亲当年学艺的经历,他如数家珍,“我父亲是1976年在天津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的玉雕,1978年毕业后到了天津市特种工艺厂,从事玉雕制作和设计工作。当年,北京玉器厂的几位师傅来到天津特种工艺厂,传承传统工艺、带徒弟。我父亲就拜师路希杰大师,学习玉雕技艺。”路希杰的鸟类玉雕产品,题材丰富,造型独特,以形传神,在全国玉雕界有“路鸟”的美称。

王志澎说:“玉雕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选料、审玉、设计、粗雕、细雕、修整、抛光是津派玉雕技艺的七大工序。其中设计是玉雕制作的灵魂,制作周期短则数月,长则三五年。”王福林在继承“路鸟”派精髓之余,将自己拿手的“俏色”技法融入其中,使原料中的不同颜色在作品中被运用得恰到好处。同时,他还将绘画、当代艺术等技法和现代审美引入到玉雕创作,形成自己的风格。

王志澎告诉记者:“我们这项技艺最大的特色,是注重‘挖脏去绺’,就是去除玉中的杂质和裂纹,使玉器更加纯净、明亮。因为大件玉器难以找到通体无杂质的玉料,设计师就要尽力去除杂质,并根据玉料的特征设计作品,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此外,我发现,学习雕刻技艺是一方面,还要学习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玉是一种载体,玉雕师是要通过这种载体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在不断提升自己技艺和知识水平的同时,他还尝试让更多年轻人来了解玉文化,“我开设了玉雕实验室,当时的想法是,让年轻人接触玉,通过手作体验,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在创作中,除了传统题材,王志澎还大胆创新,创作的玉雕蜥蜴作品《四季》活灵活现,还获得了中国首饰玉器百花奖·创意奖。他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将爬虫、冷血动物作为宠物,我就想做这个作品。四只不同颜色的蜥蜴,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为了完成这件作品,光找材料就花了三四年时间。”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他也希望能通过更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吸引年轻人,向他们介绍、推广玉文化。

来源: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