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人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 生:开悟的人会是什么样的情感世界?他会不会很超然,还是很木然?

老 师:见性开悟的人有时候情感会比普通人更加敏锐。哪怕随便做一件事情,看一个景象,他都会被眼前这个景象所感动。因为他所看到的不仅是个景象,他还看到一切相背后和合的因缘,看到一切现象的无常,看到一切相跟自己本性之间的一体关系。这时会有一个转变,由原来的分别意识转成了妙观察智,原来固有的我执意识也转成了平等性智。出现这么一个转识成智的变化,看待事物的眼光也就不同了。

学 生:这种转变也包括对情感方面吧?

老 师:是的,比如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空间,它看上去很像是个体育馆,它不仅仅是一个大型建筑,还体现出了在它背后很多人的付出,包括策划、设计、施工、装修、运作、管理等等,都是由众多的条件和合成你眼前的这个景象。同时,它现在虽然是存在着,可它没有一秒钟脱离无常的侵蚀,十年之后,百年之后,千年之后它必将改变或消亡。

现在你坐在它里面,你可以看到它,触及到它,它就是你的所见之境。这个所见之境与你的能见之心是什么关系?它们是一还是二?这是悟和没悟的体会不同了。这个不二的中道,在你睁开眼睛看到这一切的当下就全都呈现着……这些都是一个开悟的人应当体察到的。

那么,今天能站在这个馆内,我们能相聚在一起的这个因缘都是值得感恩和赞叹的。站在这个角度,你会感觉到原来生活是这么美妙与神奇!体验到这种感觉你自然是会感动的。转识成智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认知上的改变,同时因为平等智的建立就自然产生了大悲心,大悲心是无条件的大爱之心。平等智和大悲心的出现,就让开悟者变得非常“无我”。

无我不是失去了自我,而是不执迷于自我的空灵状态,这个状态是包含着原来的自我的。原来自我的情感世界并没有消失,但全部“升级”了,被大悲心给净化了。所以有时就会特别敏锐,这种敏锐跟无限的喜悦感融合在一起,充满着感恩和悲情,难以言表。总之,开悟者悟的是心,原来是迷在自我的心,现在悟到了无我之心,心一变,一切就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 生:曾经有同学问过一个类似的问题,开悟的人会有情绪吗?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会以为开悟就一定是相貌庄严,一副悲喜不露的样子,老师可以针对这个问题再谈谈吗?

老 师:这主要还是因为对开悟不了解的原因。《金刚经》里讲“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就是说,不要以样子来寻找本性。你要找到生命的源头就不要执着于表相,一执着就被表相给障碍了,那就见不到真相了。有没有情绪都只是表相的体现,不是最本质的。

你看这个人慈眉善目的,讲话很平和,学识很渊博,你以为这个就是开悟的模样?这只是表相而已,可以装的,不能看样子。情绪是因缘的产物,一个自控力很好的人都会很好地掌控情绪,这跟开悟没有关系,否则演员个个都开悟了,因为他们说哭就哭,说笑就笑。

开悟者是“跨越”情绪的人,就是说情绪不会影响他的悟境。或许他也会有情绪,特别是为了帮助别人的时候,更是可以使用情绪。一个是为自己,一个是为别人,一个主动,一个被动,这是最大的差别。

学 生:就是说开悟的人,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吧?

老 师:是的呀,你问一个没开悟的人别人开没开悟,就像问一个盲人这里的风景好不好看一样,他只能说瞎话。一个开悟的人就是见到本性的人,这样一个人站在你面前,形象上并没有什么改变,他不会脚踩莲花,也不会头带光圈。他生病跟你一样不舒服,老了脸上一样有皱纹,死了也跟你一样不能动弹,寿命也不一定很长寿,释迦牟尼佛走的时候也不过八十多岁。惠能大师开悟之前是个文盲,开悟以后还是个文盲。

有一位比丘尼名为无尽藏,她在阅读佛经时,对其中一句话始终无法理解其含义,便向六祖惠能请教。六祖回应道:“我不识文字,你将那句话念给我听,我来解答。”

无尽藏说:“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惠能答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无尽藏也是有慧根的尼姑,一听这话马上明白了,立刻遍告诸人:“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一个开悟的人竟然会不识字?想不通。为什么想不通?就是因为你执着在文字相上了!应该是执着“文盲相”了。假如六祖出现在当今这个时代,又有谁能看穿他的“文盲相”来指认出他是开悟的祖师呢?

开悟,开的不是一种文化,不是某种奇特的现象,而是内心的打开,见到了本性。所以千万不要执着于任何表相,否则是永远见不到真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本文配图皆为人然老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