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

10月13日,我们迎来了第35个国际减灾日。今年主题是“赋能年轻一代、共筑韧性未来”。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始终将防灾减灾工作视为头等大事,通过一系列科学规划和有力措施,逐步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防灾减灾体系,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未雨绸缪,构建防灾减灾“铜墙铁壁”。常言道,“善除患者,理于未生”。根据《“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我国明确了6个分项目标、2大板块12项主要任务,从监测预警到应急救援,从物资保障到群防群控,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精准高效。作为东部地震灾害多发省份之一,近年来,江苏深入展开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对行政村集体土地上的农村房屋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整治,目前已基本完成本轮排查任务。同时,江苏还持续推进抗震示范项目建设,连续投入1.85亿元抗震加固专项资金,支持115个既有建筑与设施抗震性能提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农村抗震安居等示范项目建设。

科技赋能,打造防灾减灾“智慧大脑”。据统计,我国气象灾害造成损失占自然灾害70%以上。气象部门通过发展无缝隙、智能化的多灾种预报预测业务,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分析和评估,从被动“遇见”灾害转向主动“预见”影响。在防汛防灾中,江苏积极运用AI算法、机器人、数据分析等热门技术,为抢险救灾提供第一手精准数据。无锡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在圩区布设遥感监测“数字哨兵”,实时监测、采集水文信息,并同步传输至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为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精准防控洪水灾害提供有力支持。

全民参与,织就防灾减灾“天罗地网”。一项项预警发出,一次次机制启动,一趟趟转移群众……抗击台风期间,每一位雨夜奔忙的救援人员身后是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确保预警、响应、行动无缝畅通衔接。江苏注重加强区域协作和军地协同,通过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等措施,确保防灾减灾工作有效落实。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各地通过科普宣传教育、应急演练和社区防灾减灾示范创建活动,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数据显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已超97%。

防灾减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时刻保持警惕、常抓不懈,为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