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级非遗项目婺源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有桂(右)正在传艺。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米欧摄

金秋,又逢婺源最美“晒秋”季。

在婺源江湾、秋口等地,游客不仅体验“晒秋”民俗,还频频在古街古巷间留影,陶醉于精美古建筑之中。那精雕的门脸,细镂的窗棂,满工的大梁……每每令游客惊艳。而大多数游客不知道的是,这些修旧如旧的古建筑里,多半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婺源三雕技艺的功劳。

“铛!铛!铛!”一串清脆的敲击声,从一座古色古香的民居中传来。这座民居的主人是婺源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有桂。在该民居的中庭横梁上有一副木雕作品,虽因年代久远有破损,但依然能分辨上面雕刻有“三英战吕布”的画面。雕刻师傅围着一块木料边做工边交流,他们的任务是要按照原貌将其修复好。“人物表情看上去木讷了点,要重做;这里运刀还要细腻些……”俞有桂边观察边提出修改要求,每一处细节都要到位,不能马虎。

作为与当地古建筑密不可分的婺源三雕,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它集砖雕、石雕和木雕于一体,多见于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包含圆雕、浮雕、浅雕、深雕和透雕等多种技法,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俞有桂入选该技艺第一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我从小生活在婺源汪口镇,对宗祠、大夫第等古建筑有深厚感情,对我后来与雕刻打交道产生很深的影响。”俞有桂14岁入行,萧江大宗祠、大夫第等诸多婺源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重修重建,他均是主要参与者。

如今,这些精美古建所在之处已成为游客喜爱的打卡点。

全身心投入婺源三雕技艺传承几十年,俞有桂对非遗传承有自己的一些见解。“首先是要出精品,这最能打动人。”俞有桂认为,引人叹服,便会吸引更多的欣赏者。在俞有桂工作室内的艺术馆,一件巨型木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这原本是一块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金丝楠木料,深褐色的木纹特别精美,我根据其形状雕刻出这件《竹林七贤》作品。”该作品所雕木叶微薄处仅1毫米,展现出了高超的雕刻技艺。曾有人想出高价收藏,但被俞有桂婉拒。至今,这件5米高的精品力作,一直陈列在艺术馆正中位置。

“其次,是要与时代审美相结合,在传播、应用中更好宣传非遗的内涵。”“和合生徽”是该展馆中一件新“文创”,是典型的三雕作品。它以砚石为底座、樟木为框、青砖材质,雕绘了一家人日常生活场景。作品中螭龙、鳌鱼元素是徽派建筑中常用祥瑞之物,它将砖雕、木雕、石雕巧妙融为一体,形似徽派建筑中的门当,令人耳目一新。这一类文创作品不仅受到当地人的喜爱,还受到外地游客的赏识。

“当然,非遗最重要的,还是要传承。”俞有桂说。他通过手把手授徒、项目带徒等方式,先后培养了200多名婺源三雕匠人,目前,在婺源从事三雕行业的匠人已有数千人。他说,如今行走在婺源古街古巷,随处可见婺源三雕作品——牌坊上精巧的檐角、古廊桥间若隐若现的秀美雕花等,它们将婺源装扮得更有韵味、更有看点。

技传千年,古韵新生。随着文旅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婺源三雕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古建筑文化、焕发新时代光彩。(全媒体记者 陈米欧 曾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