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说德国无法两线作战,而二战中曼施坦因解决了这个难题

曼施坦因长期以来被公认为是二战中德国最优秀的将领,甚至德军内部都认为曼施坦因可以担任陆军总司令一职。其参谋出身的背景让他在设计作战方案时,把大胆的思维和全方位的考虑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究其本质,与时俱进是曼施坦因最大的特点,其姨夫兴登堡在其青年时就培养他成为“用脑子的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年,当时还是上校的曼施坦因在考虑关于步兵突破阵地防线的问题,对于阴云密布的欧洲的来说,一场大战似乎不能避免。一战的惨痛教训正血淋淋地摆在整个德意志军人面前,一旦在东西任何一线陷入消耗战,将会使德国重蹈覆辙。

把战略问题变成战术问题,才是落地解决的问题,德军为什么在一战时期陷入阵地战,是一战时期的战争特点决定的,深壕沟、铁丝网、坚固的壁垒、无数的机关枪口,成为了以步兵为主的攻坚队的噩梦。

著名的凡尔登战役,全面地诠释了这个时期的战争特点。在漫长的战线上,率先发起进攻的一方往往会损失惨重,以至于德军和英法联军在凡尔登一共牺牲了近七十万人,竟然都没前进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德军来说,这意味着将会在西线陷入无限的消耗战,对于英法这样可以通过海外补给的国家来说,尚且可以坚持一段时间。可对于地处欧洲中部的德国来说,这就意味着战争的失败。带领德国走向统一的俾斯麦对于这种现象也颇为无奈,生前不止一次地提起德国必须避免两线作战。

不过在近二十多年后,这种情况在德国看来要好一些,毕竟随着装甲部队的普及,同时和空军配合,具备了冲破防线的可能。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但是装甲部队毕竟是统一指挥的,传统步兵的装备在阵地战时还是常常容易陷入被动,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步兵如果没有装甲部队配合,应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曼施坦因很久。

1935年,在经过多方面思考后,曼施坦因向陆军总部提出,给予步兵装备突击炮的建议,这种所谓的突击炮,可以看成步兵携带的炮筒。从外表上看,突击炮就是低矮形的坦克,但是没有转向炮塔,由于其同时担任替步兵“吃伤害”的作用,所以突击炮的正面装甲非常厚重,这种履带型突击炮,与步兵一同参与进攻之中,摧毁目标是敌军碉堡、机枪阵地、反坦克炮以及其他障碍物,这就给予了步兵突破坚固防线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一切准备都不是德军可以进行消耗战的理由,二战初期,曼施坦因提出了大胆的越过马奇诺防线的进攻法国的计划,还在觊觎进行阵地防御战的法国瞬间崩溃,这个计划完美体现了曼施坦因跨时代的战略逻辑。

之后一年,这种突击炮在苏德战场大放异彩,这得益于德国优秀的工业技术,“三号”突击炮凭借着其傲视群雄的射程成为战场上的霸主,至于之后德军在苏联的钢铁洪流下失败了,就已经不是曼施坦因等人能掌握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