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一线记者讲故事 | 永不停歇的奔跑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不停歇的奔跑者

河北 秦皇岛市海港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纪昕宇

学生时代的我因为一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而对新闻记者充满了无数的幻想。想象中的记者:他们在精英会聚的国际舞台上,在炮火声声的战场上,在时代风云的前沿上,他们是无冕之王。当我成为一名记者后才发现,无冕之王的头顶上没有光环,每一个台前的、幕后的记者都只是一个个平凡岗位上的一颗螺丝钉。作为记者的我们一直在路上:在采访的路上,在写稿的路上,在传递真相的路上。无数的我们,奔跑在这条没有终点的路上,穿梭于社会万象之间,用自己的思考和观察,记载着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栾志学(左)帮助农村残疾人销售农副产品。资料图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在我采访时认识的残疾人,他叫栾志学,是秦皇岛市肢残协会副主席、海港区残联兼职副理事长。16岁的他,因为一次见义勇为落下终身残疾,虽然生活的轨迹因偶然改变了方向,但是并没有改变他侠肝义胆的本性,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初心、一路成长,一路公益奉献。

采访那天,下着很大的雨,我跟随栾志学走访几户农村残疾人家庭。我们去了小静家,小静是早产导致的脑瘫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小静的唯一心愿就是有一天能够自己站起来。她强烈请求父母带她去北京看病,可是小静的父母从来没有出过秦皇岛,更别提去北京看病了。栾志学知道后和爱人商量:"要不咱们开车陪她去?"

栾志学的爱人从没开车上过高速,但是知道小静的情况坐火车不现实,只能开车进京。她说:"咱们开慢点没关系。"别人开三个小时的路程,他们足足开了六个小时。到医院后,挂号、取号、排队,栾志学全程亲力亲为。医生告诉小静,站起来的希望并不大,但是可以做康复治疗。回程的路上,小静很沉默,栾志学鼓励开导她:"要直面身体的残缺,人生还有无限的可能。"栾志学用自己生命最好的状态诠释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样子,也为小静照亮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这次来小静家,栾志学想看看小静的康复情况,再帮她家卖自家种植的大米。秦皇岛的残疾人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七,其中有一半生活在农村,每家都有农副产品。农村残疾人销售农副产品非常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栾志学组建了助残产品销售微信群,义务帮助农村残疾人销售粮食、水果、家禽等,增加残疾人的收入。他的微信一共加了1500多名残疾人,去年一年,仅他一个人的力量,就帮助农村的残疾人出售农副产品超10万元。

栾志学告诉我:"残疾人生不容易,生活更不容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发动更多的残疾人,互帮互助,才能将公益的力量无限放大。"为了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公益,他找来了残疾人的名单,挨个打电话、登门拜访。田间地头、家中炕沿,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摔倒在路边的沟里,多少次顶风冒雨艰难前行。这些年他不定期地走访了500多户像小静这样的残疾家庭,他骑着残疾人助力车不知疲倦地穿梭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向残友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栾志学(右)和记者合影。资料图

汇聚多方力量、传递大爱真情。在秦皇岛,像栾志学这样热心公益、心怀博爱的残疾人还有很多,他们身体残疾,却内心充盈;他们有过消沉,却充满希望;他们自己淋着雨,却总想为别人撑把伞。他们的故事让我动容。所以,做记者的这几年里,我总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为他们做些什么,我采写了多条助残爱残新闻在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播发,让暖冬行动被大家熟知,帮助残疾人度过温暖的冬天;宣传报道"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务实的举措帮助残疾家庭渡过难关;到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天使烘焙工坊报道残疾人的自强故事,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新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残疾人身上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我想,栾志学身上所散发的精神魅力便是我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缩影。

成为记者的这几年里,我总是奔跑着去寻找一个又一个故事,在灯光璀璨的夜色中,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在乡间泥泞的小路间、在每一个值得记录的时间和地点里,体验他们的工作,感受他们的热爱。聆听那些或感人至深,或催人奋进,或引人深思的故事。因为职责和使命,我在努力奔跑。我想,未来,我还有"我们",将会用触碰过世间冷暖的笔尖,继续记录时代大变革,传递社会正能量,将更多的人间故事、众生梦想讲给大家听。

制:贾海丽 赵永刚

划:张 霰

筹:胥文

编 导:田 梦 王 潇

记 者:纪昕宇

摄 像:姚 杰

后 期:吴 昀

视 觉:筵 怡

化 妆:岳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