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没有贬值,但就业市场的饱和,反过来印证了学历的贬值。

9月25日,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该意见部署扩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渠道、保障平等就业等24条举措。

这份文件的意义重大,以至于被赋予“首次从央层面出台的稳就业指导性重磅文件”。

该文件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破解“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以不发生规模性失业风险为底线,希望能实现劳动者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等,增强劳动者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为什么要在眼下发布这样一份“就业指导性重磅文件”呢?

答案或在青年就业率的居高不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份文件把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列为重点群体,我们就可以窥见一二,这也凸显了当今的就业形势,尤其是青年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具体来看,这24条就业举措的五大看点分别是:

  1.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促进协调联动,在重大政策制定时要同步开展岗位创造
  2. 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根据产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3.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把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列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4. 健全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5. 提升劳动者就业权益保障,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

从这五条措施来看,其力度的确是非常大;以至于被铺天盖地的股市上涨而盖过了风头,但从某种角度上讲,这一次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其重要性不亚于对股市的刺激。

毕竟,普通人最关注的,依然还是就业。

从这份文件来看,显然是希望有效解决当前国内就业市场的失业率问题,想要摆脱就业市场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加大学校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对接。

但这之间的难度,也依然不小。

今天高校的教育方式,导致了高校和就业市场的严重脱节,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今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并不高,甚至于高校培养的人才,根本不符合市场上需求的人力资源。

就在这份文件公布的几天前,统计局公布8月份的青年失业率,高达18.8%,创下今年以来新高。

青年就业为什么难?

首要因素就是宏观经济的问题,例如消费不足导致企业扩张意愿不足,企业没有扩张也就没有动力去招人,而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高校培养学生也更注重的是考试能力,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这些,本质上都是问题。

以学校而言,大学毕业生都必须要完成一份本科毕业论文,文法要求8000到1万字,但是学生大多是完成多少交多少,只求字数能够达到即可,但答辩时提交的文章又多是参差不齐的。

对学生来说,论文的质量不重要,只要查重过关不被判定为抄袭,答辩成绩能够及格就好。

除此之外,真正导致青年就业难的并不是劳动力供给不足,而是供需失衡。

每年毕业的高校生人数都在千万之巨,这个数字是非常庞大的,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因此更中意就业市场的白领工作岗位,但在过去几年宏观经济的增长放缓之下,白领岗位肉眼可见的变少。

反而灵活就业岗位越来越多,外卖、网约车、进厂,这类工作岗位显然无法俘获高校毕业生的芳心,于是出现了学历贬值的现象。

白领岗位越来越少,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对用人单位而言,只能被动提高学历要求,淘汰一批求职者,这也反过来迫使学历进一步内卷,在一些学校,甚至出现了本硕倒挂的现象。

就业形势严峻,除了消费降级、就业端的结构性问题之外,还存在着对体制内的热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的时候,北大博士报考城管被许多人津津乐道,认为这是大材小用。

但到了今年,甚至出现了斯坦福海归博士报考基层公务员的现象。

这些工作需要高学历人才吗?当然不需要,本科学历就足以应付这些工作要求;但由于就业市场的内卷愈发严重,反过来导致了博士生来应聘城管,这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除了实质性的问题之外,我们还要看到这次就业的现实问题,即“不以发生规模性失业风险为底线”,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下的就业正变得越来越难。

就业问题,其实就是社会问题。

前阵子上海发生了恶性伤人案件,凶手只有三十多岁,从外地来到上海“讨薪”,结果因为花光了盘缠和变卖了手机之后,依然没有拿到薪资,才引发了他的随机作案。

这当然不是一个人犯案的理由和借口,但在某种意义上,的确可以导致一个人走向极端,产生极端的想法和极端的行为。

而就业,一个人有了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来源,才是一个社会最大的安定。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业已经上升到了社会稳定的高度。

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群体为什么要重点关注?

高校毕业生是年轻人,一群年轻人如果没有正当工作,一个人太闲又没钱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而农民工,在我国有着将近3亿人口,他们跟“牛马一样随水草而居”,哪里有工地、哪里能赚钱,就去往哪里,这部分群体的特征是流动性非常大,不确定性风险非常高,眼下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下行,农民工背靠房地产,也不得不陷入转行或没活干的窘境。

这都是我们需要去重点关注的两个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业端的严峻,是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结果,也是消费降级的结果。

过去一年时间里,我国的房地产持续下行,外资和信贷数据也非常疲软,消费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在9月末我们选择推出一揽子的经济刺激措施,看起来是要全年力保完成5%的增长目标。

但这又何尝不是挽救形势严峻的就业问题?

刺激经济,实际上就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恢复疲软的消费;只有消费恢复了,企业愿意投资扩张了,那么就业市场才会回暖。

在这样一个时间当口推出24条促就业措施,不仅仅是为了当下,也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未来。

老龄化、少子化带来的必然问题,就是就业、就业年龄歧视、就是中年危机向何处去的问题。当一个人愈来愈老,却在就业市场里失去前景的时候,不免会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悲凉。

而今天我们对就业市场的结构性改变,其本质上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让劳有所收,让中年有所保障,让老年能找到工作。

只有工作稳定、收入稳定,人们才敢于消费、敢于投资。如此,一个经济体才能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增长。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