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 月末,贝纳·维内再一次来到北京。作为 2024 中法建交 60 周年、中法文化旅游年和第 18 届“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文化项目,由凤凰卫视主办的“贝纳·维内:超越观念与物质”在北京凤凰中心启幕。这是这位在世界颇具影响力的法国观念艺术大师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人回顾展。贝纳·维内落地不久便赶往展厅,即刻投入到日夜忙碌的布展工作中。83 岁高龄的艺术家思路清晰,走路带风,穿梭于上下超过 10000 平方米的室内外展览空间,与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和肖戈一起仔细考量和确认每一件作品的安装与呈现状态。这次展览涵盖了贝纳·维内以行为表演、绘画、雕塑、摄影、声音、电影等多种媒介创作的近 180 件作品,贯穿艺术家创作的各个时期。漫步展厅中,经由一件件作品,观看者试图找寻形式各异的作品所共同指向的创作核心,即在时间的推移变化中,艺术家不断寻求的变化与寻找的答案。

做发明创造的艺术家

贝纳·维内的艺术创作生涯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末的法国尼斯。1941 年,贝纳·维内出生于法国南部上普罗旺斯阿尔卑斯省的沙托阿尔努圣奥邦。据他回忆,在小村庄中的贫穷家庭长大,“艺术”甚至是一个在当时周围人口中从未被提及过的词汇。大约在他十三、四岁的时候,有那么一天,维内在一本书上看到了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一幅画作,虽然之前从未对艺术有过太多了解,但那天他第一次被艺术击中,也是从那时起,他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名艺术家。“小时候我患有哮喘,身体很不好,经常因为生病没法去学校,也不擅长体育运动,于是常常独自在家画画。艺术是我唯一的热情所在。”维内临摹的画作从印象派到毕加索,再到保罗·克利。展览展出的维内早期画作中,我们依然能隐约看到保罗·克利的影子。16 岁时,父母看到了维内对艺术的热爱,于是送他去参加尼斯装饰艺术学校的入学考试。这次考试维内并没有通过,他却觉得是一次命运的垂青,“因为我知道装饰艺术并不是我感兴趣的东西,我想做那种可以去探索、可以去发明创造的艺术家。”维内留在了尼斯,成为尼斯歌剧院的一名舞台布景师,艺术生涯随即展开。之后参军的经历带给维内更多不同层面的体验、冲击与思考,军营中他依然在创作。退伍后的维内回到尼斯,结识了法国著名艺术家阿尔曼 (Arman)。在尼斯的三年中,阿尔曼给了维内艺术上与生活上的帮助,他们后来成为一生的艺术创作伙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上世纪 60 年代,维内就已渐渐突破传统,走向前卫艺术领域。1961 年的《废物》系列中,他使用工业油漆与废弃纸板利用重力进行创作,引入低成本的非艺术材料并对绘画实践本身与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同年的作品《焦油》,则引发了维内对形式、材料、概念和艺术过程的探索,并确定了他未来的美学方向。1963 年的《煤堆》,在材料和形式上体现了一种永不相同的形式的变化理念,也让维内摆脱了以墙壁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开始接受现成材料纯粹、朴素的美学。1966 年创作的《管》,则是数学几何概念第一次在维内作品中体现,由此开始,数学与几何成为维内创作中所依托的重要元素。

理性与美学

1966 年,在阿尔曼的建议下,维内决定前往纽约。当时的维内几乎不会说英语,口袋里只有 150 美元,便独自登上了前往纽约的飞机。他甚至不知道落地后住在哪里,只好向飞机上邻座的乘客寻求建议。幸运的是,到达纽约三周后,维内便结识了包括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罗伊·列支敦士登(Roy Liechtenstein)、克里斯托(Christo)在内的艺术家朋友。而在一年之后,维内真正遇到了他感兴趣的艺术风格——极简主义,并结识了一批上世纪六十年代活跃在纽约的极简主义艺术家:唐纳德·贾德(Donald Jodd)、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丹·弗莱文(Dan Flavin)……与当时盛行于欧洲艺术界的抽象表现主义不同,极简主义艺术家开启了另一种艺术实践:将艺术的意义从个人语言中抽离,在创作中不带入情绪化的解读,而只呈现单一性的意义。“他们对我的创作很感兴趣,并且邀请我一起在 Leo Castelli、Virginia Dwan 这样的大画廊举办展览,那年我只有 26 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1 年,29 岁的维内在纽约文化中心举办了早期作品回顾展后,决定暂时停止艺术创作。这次暂停是他有预告的一次自主选择。“我需要做的是去改变一切,去创造全新的东西。在观念性的艺术创作中,我运用了数学、核物理、天体物理等作为创作语言,之前这些并不被看作艺术。评论家已经无法评判我的作品,不知道这些作品到底是什么。而我需要自己去做这件事,出于非常理论性的原因,我选择停下来。”随后“消失”的六年中,维内研究哲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基础理论,并从数学到几何,创作出了一系列架上绘画与雕塑作品:在平面上呈现“直线”“弧线”“折线”,继而逐渐脱离画布,将作品由平面变成立体的雕塑。1977 年,维内受邀参加卡塞尔文献展并第一 次在大众面前展示出新作,再次震惊了艺术界。1979 年,贝纳·维内开始以此为基础创作“不确定的线”系列,这些线条不遵循任何预定的路径,凭借偶发性的视觉力量不断散发出诗意与美感。而这个系列也在日后发展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呈现方式,成为贝纳艺术创作生涯的最标志性作品系列之一。

科学图形、图像、图表和数学符号,经常出现在贝纳的创作中。“我时常被误认为数学家,但实际上我并不了解数学,就像许多艺术家描画植物但他们并不是植物学家一样。大多数的艺术作品以‘多义性’进行着关于视觉信息的传达,而我的创作是完全理性和客观的。”贝纳希望自己的创作可以指向“单义性”,这样艺术创作得以突破语言、地域与文化的局限,打开更多思考的可能。而贝纳在艺术创作中对数学的应用,更多情况下是来自一种“直觉”,来自于艺术家自身的思考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持续变化,继续创作

1988 年,贝纳·维内参与创作的芭蕾舞剧《毕业》(Graduation)在巴黎的剧院上演,舞台被打造成纵向的乐谱,表演者化身为音符被线条牵引移动;1999 年,他出版了诗集《药水 1967-1998》,简单罗列的短语与词汇挑战着人们对传统诗歌的认知。这些看似在艺术不同分支领域的创作与尝试,被维内解释为“等价原则” (principe d'équivalence)。“文学、诗歌、音乐,与架上绘画或是雕塑一样,对我来说,不是视觉艺术而是一种观念艺术,不同的呈现方式最终表达的是同一件事情。”贝纳·维内始终站在当代艺术的最前沿。这次展览中,他展出了四幅全新未面世的绘画作品,来自他最新创作的“生成绘画”系列,这是贝纳·维内最新密切关注并研究的领域。

2014 年,维内基金会(La Foundation Venet)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小镇勒梅(Le Muy)成立,这里离维内的家乡不远。“我热爱艺术,所以也希望在生活中能被自己热爱的艺术包围。”维内说,维内基金会是一个为同时代艺术家而建造的基金会,基金会的大部分收藏都来自于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年轻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们彼此交换了许多作品,后来稍微有了些钱,也在很早的阶段从朋友处购买收藏了很多艺术品。当我得知我可以在勒梅拥有一块地方,一幢房子,我决定成立这个基金会,来收藏和展示这些作品。”十年过去了,如今维内定居在这里,除了离家工作旅行,他每天仍然将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工作和创作。谈及基金会的未来,维内说,他希望将这里回馈给社会。“我从一无所有起步,一步步走到今天,受益于朋友、时代和社会,我希望能够重新回馈社会,希望基金会可以一直在,这里可以一直这样存在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装男士》对话 Bernar Venet

时装男士:如今,推动您仍然持续工作、持续创作的动力是什么?您有艺术创作的“愿望清单”吗?

贝纳·维内我还在持续工作的唯一原因是我确信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做得还不够。我对我所做得一切事情保持怀疑,我做的很好,但是还不够好。至于“愿望清单”,如果我知道我想做什么,那我现在就会去做,如果我知道我明天要做什么,我现在就不会待在这里,我会马上离开,这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

时装男士如今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您认为我们接受了过多的信息吗?您最近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

贝纳·维内我并不认为现在我们接受了过多的信息,我们应该不断地接受我们想要得到的信息。每个人的关注点可以在不同领域,可能有些人对艺术不感兴趣,可能有些人对一些其他领域不感兴趣,这都没有关系,至少我们在感兴趣的领域接受信息,信息丰富了人类的认知,让我们可以超越迄今为止所做的一切。我最近关注生成艺术,仅此而已。

时装男士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人们对艺术的定义也在不断拓展边界。您 对艺术的定义是什么?

贝纳·维内艺术的定义很简单,艺术是一个认知领域。艺术并不指绘画、雕塑或是舞蹈这样具体的学科,这些只是规则,人们依据规则来进行实践,而艺术是超越想象进行创造。有人画画,有人制作雕塑,他们可以称自己为画家或是雕塑家,但这并不是艺术家。艺术家是对艺术的本质提出问题,并给出新的答案,因此艺术是一个认知领域,允许人们不断超越自我,给出原本并不存在的新的定义,不断超越前一个世代。达·芬奇永远不会想到毕加索或是马列维奇的所想,毕加索或是马列维奇也不会想到今天我的所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认知领域也在不断发展。

时装男士在您看来,何谓“伟大的艺术家”?

贝纳·维内伟大的艺术家是在艺术领域进行革命的人,是做出彻底改变的人。马列维奇、毕加索、马蒂斯、达芬奇……他们都是浩瀚艺术史中的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艺术家并不是画出优秀画作的人,而是从观念上改变艺术概念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