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苏

河北省6200多万亩秋粮已进入收获高峰,其中大部分作物是玉米;黑龙江省已秋收近1亿亩;江苏省4470万亩秋粮丰收在望,大面积收获即将展开……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粮收获过半,进度快于上年同期,有望再获丰收。

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台风、洪涝等多重考验,成绩来之不易。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把一个个困难克服。今年8月,中央财政下达水利救灾资金6.49亿元,支持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甘肃14个省份做好台风、洪涝水利防汛救灾相关工作。各地全面落实农业防灾减灾各项措施,积极做好农田排涝除渍、扶苗追肥,最大程度减少农业损失。

“仓廪实,天下安。”自古以来,粮食问题就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端牢中国碗、装满中国粮的首要前提,就是把关系14亿多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耕地稳,则粮食稳。保护18亿亩耕地,就是守好我们吃饭的家底,容不得半点敷衍塞责。今天的中国“丰”景,不是一时就能绘成,而是我们始终把粮食安全责任记在心头、扛在肩头、落在田头。我们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全心守好“粮袋子”,稳住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把农田水利搞上去,从“望天收”的低产田升级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造就了“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新“丰”景。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一项项新技术落地,一台台大农机驰骋,田间地头激荡着科技动能,凸显农业现代化“金扁担”的硬支撑。今年,河北大面积推广“密植+水肥精准调控”等增产措施,5215万亩玉米平均亩密度增加129株,加上秋粮生长期间光温水资源充足,今年河北有望是秋粮产量增幅最大的一年。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我们就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粮食丰收在望,背后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是农业科技的保驾护航。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挥镰割麦,到农机“长眼睛”“装大脑”,秋收速度不断刷新,乡亲们收割方式的变化见证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会种地变成了“慧种地”,农民种粮挑上了“金扁担”,现代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

高标准农田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灾害面前“国家队”的快速响应,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顶层战略,现代化科技的“锦囊妙方”,全链条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农”墨重彩绘“丰”景,沃野千里展新卷,在现代科技动能支撑下,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底气再创新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