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切都可数据化、算法化的时代,电视剧的创作生产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一方面人工智能带来影视剧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美学观念的革新,另一方面编剧、演员的创作主体性遭到动摇,算法定制下的影视剧也被质疑因一味迎合市场,角色脸谱化、剧情套路化而失去了艺术的灵气。数智时代,电视剧创作者要如何超越算法?近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重塑·融合·创新——新时代中国电视艺术发展论坛"上,多位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就此议题提出了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坛现场照。

当下电视剧创作呈现用户思维

今年2月,OpenAI发布了"文本到视频"生成式人工智能(AI)模型。作为一个通用的视觉数据模型,仅凭几个关键词,Sora便能创造出高度模拟现实的视觉画面,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影视制作中的巨大潜力。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卢蓉观察到,科幻领域、奇幻领域和冒险类等剧集领域已得到新质生产力的飞速助益——去年1月份奈飞(Netflix)首部动画片《犬与少年》是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辅助商业动画片的首支发行级别的作品,几乎所有的场景绘制都是由人工智能完成的,并且在片子结尾处的字幕中,画师部分的署名不再是具体的姓名,而是"人工智能和人类全体(AI + Human)"。在国内,爱奇艺、芒果TV等平台都研发了自己内部的人工智能平台,"AIGC的应用已经进入了包括策划、制作、宣发、搜索的电视剧生产传播全流程,比之前任何一个人工团队都更高效更简洁。"

除了极大解放生产力,提高剧集制作效率以外,互联网媒介和数字智能技术还带来了更深刻的电视剧创作思维的变革。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魏兵提出,数智时代,内容生产和传播之间还形成了一种相互嵌入的互动型关系,究其本质是由数据和算法所驱动的传播形态,构筑了新的媒介情境。这一媒介情境正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和互动性,当下观众的审美诉求、情感期待、文化消费在新的剧集生态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关照、尊重和满足。"十余年来,在媒介深度融合发展的传媒生态中,人民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被具象并聚焦为融媒传播生态当中活跃的用户,用户的数据可以直观地呈现出大众的观剧偏好、艺术评价和审美趣味。新时代以来,剧集逐渐走向精品化的道路,其要义之一就在于用用户思维来统筹当下剧集的内容生产、创作导向和传播生态。"

在艺术创新前,算法也可能失效

打破传统影视制作流程的束缚、实现明显的降本增效、观众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些只是数智时代电视剧行业变化的冰山一角,隐没在"水面"之下的还有许多隐忧。比如卢蓉指出,当今社会,任何人都可以用AI生产内容,语言模型制作出来的东西可以假乱真,我们进入一个后仿真社会。在各种短视频征兆冲击之下,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内容的生产和信息的发布,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碎片化的接受和瞬时的体验。不管是营销领域,还是生产领域,或者是评论领域,热词"情绪价值"浮出水面。当所有类型都只是盯着情绪价值去供给时,作品的人文深度从何处寻找成为最应关切的问题。"作品究竟是景观更重要,还是故事更重要?流行剧集的粉丝活跃度和兴趣点如果被提取,当下剧集就以这样的兴奋点作为内容设置吗?"

魏兵也指出,当前电视剧行业基于数据和算法的配方生产固然制造了不少爆款,但也暴露出剧集产业的快餐化问题。诸如《沉香如屑》《千古玦尘》《苍兰诀》一类影视剧,其玄幻背景、玛丽苏式的纯美虐恋成为吸引当下年轻人的最大卖点,但当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者会仿之效之,影视创作就会走入机械重复甚至倒退的"死循环"。令人欣慰的是,近日荧屏上也出现了《去有风的地方》《繁花》《我的阿勒泰》等反类型叙事的作品,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思考与风格,不仅受到了观众的认可,甚至带动了影视文化和地方旅游的融合创新之路——"这可见在艺术创新和价值认同面前数据和算法有时也是失效的,内容创新的突破点或许就是超越算法的关键。"

在智能算法规则下,有人担心影视创作者的主体性反而退居边缘。此前国外就有编剧集体罢工,抗议AI介入剧本写作。如何结合智能技术与个人创意,表达自己独有的思想和情感,成了当前创作者破题的关键。写作过《一仆二主》《离婚律师》《平凡之路》等电视剧的职业编剧、作家陈彤表示,自己也曾尝试用过AI写作,其速度确实比人类的写作快很多,尤其是需要变动故事线的时候,可以让AI帮忙生成几个备选,节省时间的同时也能让人快速判断某条故事线的可行性。但她也发现AI存在局限,数据库十分有限,无法精准地把脉需求,因此难以高质量地辅佐创作。职业编剧余飞也尝试过AI写作,他认为AI的文本总结能力十分强,但对于写剧本而言,想创作出有个性化的内容比较难。

技术风行的当下,更呼唤返璞归真的创作。卢蓉提出三个重返以应对技术带来的电视剧行业变局:重返内容本身,而不是营销的话语;重返专业性本身,回归专业性;重返人自身,研究内容或者说作品本身所提取出来的,关于人在当今世界何以自处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也指出,主流叙事的人文意义才是根本。前不久摘得飞天奖的16部优秀电视剧作品恰恰表明,无论是以现实题材为主,还是意义深度和观赏性佳的作品的融合,亦或是求新和求精的结合,最核心的仍然是能深刻体现人本质的作品。"体现人文精神,才能表现时代的精神,才能真正受到欢迎。"

作者:彭丹

文:驻京记者 彭丹 图:彭丹/摄 编辑:李扬 责任编辑:江胜信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