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跨界融合创新舞台表达,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肢体戏剧《俑立千年》将亮相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11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艺海剧院与观众见面。该剧赋予馆藏陶俑以生命,"唤醒"沉睡的文物,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集肢体表演、戏剧、舞台视觉于一体的艺术盛宴。《俑立千年》由中国煤矿文工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出品,是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当观众凝视舞台上鲜活的陶俑时,不仅是在欣赏一件件"艺术品",更是在进行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倾听历史的回响,感受那份共有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文博人精心守护的他们,帮助我们与历史同频共振。跨界融合的艺术创作让这些不朽从历史中醒来,再次从时、气、材、工于时光中显现,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和博大精深。

跨界融合,创新表达与尊重历史并行

作为中国煤矿文工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的首部联合创作,肢体戏剧《俑立千年》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赋予沉寂千年的陶俑以生命,使其从展柜中"苏醒",讲述他们的所见所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创团队结合"科技+影像"的手段,借助"戏剧+肢体"的表达,巧妙地运用"戏剧"结构铺陈"肢体"叙事,让俑"活起来"。剧中,彩绘伏睡女陶俑在梦境中苏醒,与兵马俑、彩绘男装女俑、击鼓说唱俑、绿釉陶男俑、献食女俑等多个陶俑角色,穿越秦、汉、唐,展开了一场对自我和所思所见的哲学探索。不同朝代、不同职业的陶俑通过充满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和细腻的角色塑造,把舞台营造成为充满历史深度与文化厚度的独特空间,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这些不朽灵魂再次从时光中显现,以栩栩如生的文物之"形",再现古时生活风貌。"我们最终选取了俑,俑在历史上是和人形最接近的,人形能让观众有一种最直接的感受,同时它身上残留的元素也是最有吸引力的,无论线条、色彩还是服饰,都是他们所在朝代的‘真相’。唐朝的俑身上的这些元素就停留在了唐朝,无论身在何处姿态如何,它都历经了之后的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中国煤矿文工团党委书记徐晋说,主创和演员们在专家的指导下遴选了不同朝代的俑,它既是凝固的瞬间,也诉说着所在朝代的故事、生活、审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俑立千年,观众与历史互视对话

《俑立千年》创作过程严谨。年轻的主创团队心怀敬畏,努力精准把握历史的痕迹,并尝试将其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借鉴了《史记》等古籍中的故事,还特别邀请了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国戏曲学院的专家参与,确保陶俑角色在造型设计、服饰色彩、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出处、有依据。

在编剧、导演杨浥堃看来,该剧选择陶俑中的小人物,因其是普通人在历史中的映射。以小人物写小人物,以平凡照亮平凡,这正是《俑立千年》这部作品的动人之处。对于"肢体戏剧"这种形式的选择,杨浥堃则认为:"首先肢体表演能够为大家带来直观的感受;其次戏剧善于叙事,表达人物情绪,能很好地展示哲理性和故事性。肢体与戏剧的有机结合,既使文物的‘形’活起来,也让文物的‘魂’得以展示,做到神形兼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俑立千年》 于2023年9月底在国家博物馆完成试演,于2024年8月底9月初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式首演。观众在留言中表示,通过这部剧,仿佛与文物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我们在博物馆看俑,俑亦历尽千年与我们相逢;我们通过他们了解历史,他们也因岁月重塑自身。"

作者:宣晶

文:宣晶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