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约会班主任》节目,定位专业教育服务类节目,搭建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教育服务平台,每周邀请一位优秀班主任老师和专家来到直播间就青少年的学习教育问题,成长问题等答疑解惑。【欢迎更多优秀老师加入我们的节目,小编微信fm-912】

本期嘉宾

郑东新区南塘初级中学 王亚君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州市郑东新区南塘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小学二级教师,河南省程倩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曾荣获“郑东新区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辅导教师”、“郑东新区优质课二等奖”、“郑东新区命题说题二等奖”、“郑东新区中小学单元教学设计二等奖”、“郑东新区第七届教育艺术节优秀辅导教师”。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而这把火就是“内驱力”。相信很多家长朋友们听到过孩子们说出这样的话:“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妈快乐。”还有令广大家长头疼的作业拖拉、注意力不集中、沉迷网络等问题,就是内驱力的缺失。很多家长认为,在孩子步入初中后学习的自觉性相比小学会步入一个新台阶,其实不然,所以在初中这个关键阶段,如何唤醒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帮助孩子回归成长内动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初中学生缺乏学习内驱力的表现有哪些?

(一)目标模糊,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自己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也不清楚学习的意义。上课总是昏昏欲睡、跑神,经常被老师批评,在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上,基本上是老师安排什么就做什么,虽然看起来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但做什么都敷衍了事。当天任务没有完成,转身就抛到脑后,甚至需要老师不断提醒督促。一回到家就喜欢玩手机,玩起来就忘了时间,作业也不写。

(二)依赖外部奖励:为了纠正孩子拖拉、不自觉等问题,各位家长也是制定各种规则,给予花样百出的奖励,相应的还有未完成的一些惩罚。当然我认为这种做法在培养孩子习惯的初期是十分有效的,但是这种效果是短期的,也是家长和孩子在“斗智斗勇”的一个过程,缺乏内驱力的孩子,一旦没有这个奖励,孩子的主动性就大打折扣。

(三)容易分心: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时间,面对多项作业,无从下手,或者是不能专注于某一科目进行思考,我们也可以根据孩子的行为进行判断是否分心,比如抖腿、眼神飘忽、时不时就要喝水、上厕所等等,其实也有一些抵抗和畏难心理的存在。

(四)出现叛逆心理:长期缺乏动力和参与度,认为自己能力上无法达到期望标准,就会对自己缺乏信心、自尊心较低,可能表现出焦虑、沮丧、愤怒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到亲子关系。

二、很多家长的疑惑点在于,孩子在小学特别听话,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怎么进入初中突然就成绩下滑,对学习也不怎么上心了呢?进入初中,孩子内驱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自身发展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青春期孩子动力系统发展的特点。

①追求刺激,充满探索精神:初中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新事物。

②开始反思,具有批判精神: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些孩子会写信给老师或者学校,针对学校或者班级的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很多家长不理解,觉得孩子是多管闲事,但其实这也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③跃跃欲试,追求标新立异

④突破小环境,开始关注宏观事物:孩子开始关注自己身边的变化,开始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这些变化都可以让孩子产生一些奇思妙想,但同时青春期的孩子也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目标缺失、叛逆心理等问题。

孩子升入初中,进入一个崭新的校园环境,孩子所面临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新学校、新校园、新教室……首先是人际关系的重组,大家需要与新老师、新同学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可是对旧有的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的回忆和依恋,又制约和延缓了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及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重新组合,对初一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其次要适应的是所学科目明显变多,考试科目直接由原来的语数外3门增加为语数外、政史、理化等多门。课程类型加多、课程量增加,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量也相应加大,初中生所学知识更系统,包括初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小学的“保姆型”转变为“放手型”,因为初中任课教师要教几个班的课,指导很多学生,课堂上教学进度比较快,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侧重于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学习,这些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

(三)错误的教养方式

有些家长习惯性的对孩子包办替代,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主,帮孩子完成,没有抓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契机。生活中失去选择的自由,在学习上也很难进行自主学习。而另一些家长则刚好相反,对孩子过度管教,导致孩子没有选择权,就会失去自主学习的意愿,陷入被动等待的状态。这些错误的教养方式在小学阶段表现的还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到了初中,对孩子自主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时候,就会立刻表现出来,短时间内还特别不好纠正。

三、什么是内驱力?那么学习与内驱力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内驱力是个体在环境中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的生物信号,这是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内驱力的种子,好奇心的满足使人感到快乐,在“目标”的牵引下,通过为了理想而努力的自主行为,最终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回报。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孩子自己内心特别想要取得某种未知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可以持续激发他去努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心理的满足与快乐。

内驱力包含两种,一种是自我提高内驱力,这是每个生命都携带的宝贵的种子。还有一种是附属内驱力,是个体为获得来自外部的赞许和认可而呈现出的积极进取的动机,初一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我们需要通过短暂的附属内驱力的激发,来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提高内驱力。但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每个生命都自带可以点燃的内驱力,内驱力能否被点燃是生命个体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而外因(诱因)可以推动但不能替代“内驱力”的作用。

四、家长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

(一)限制孩子对外部事物的探索,负面回应甚至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孩子想自己和同学一起到博物馆、海洋馆游玩,而父母却觉得孩子是在浪费时间,没有专心学习。其实在无意中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性。其实郑州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很多是涉及到我们河南的文化,比如设计郑州一日游路线,包括地铁怎么坐等,目前初中课堂的学习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我们的孩子们缺少这种户外的活动,他的自主性就已经大大缺失了,反而安排在他们身上的就是一味的补习,我觉得很多孩子是长期处于一个麻木的状态。

(二)让孩子陷入单一的知识学习,或无意义的重复学习,甚至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每周甚至是每天都要让孩子参加一些兴趣班、补课班,周末两天搞得孩子身心俱疲,反而周一到周五来到学校的时间让孩子觉得相对放松了,这就本末倒置了。其实孩子在没有动力时,他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很多时候都是在浪费金钱和孩子的时间。甚至有一些家长不切实际地增加孩子的学习难度,让孩子反复受挫。我曾经就有一个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就进入了八年级物理的学习,过早地介入不仅会让孩子觉得知识难度高,扼杀学习兴趣。

(三)吝啬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家长的唠叨、批评、比较、包办、过度满足、没有原则、怀疑不信任、过度关注等,会破坏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如孩子在学校竞赛获得奖项,很多家长就说“不要把心思放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你现在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又或者孩子的测验等级取得了进步,有很多家长还会打压式的回复“不要因为一时的进步就得意忘形,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住”其实在无形中给了孩子压力,也错过了激发孩子动力的时机。

五、家长如何正确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一)发现潜能,激发兴趣

有的孩子能读书,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有的孩子善于交际,这说明潜能是有个体差异的,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在哪一方面。并且鼓励孩子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能把孩子的兴趣激活,内驱力就会被点燃。

(二)了解孩子的学习优势

学习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孩子学习的特点却有所不同,其中有的是听觉型,这一类的孩子喜欢跟随指令、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需要老师的指引和大量的笔记总结,那这样的学生就适合朗读或默念的方式进行记忆;有的是视觉型的,对重复抄写、背诵有抵触心理,最有效的方式是“看图像”的方式,如道具演示等;还有的是感觉型。了解孩子的学习类型,在发挥所长的基础上,再通过其他方面进行补充,就能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目前的家庭教育方式呈现出三种环境, 第一种是强加性环境: 环境控制大于自身作用 ,孩子会感觉到无力感,容易出现排斥、叛逆、摆烂等心态,会觉得自己无法改变环境。

第二种选择性环境:奖励和惩罚并存,孩子只有做得对时才能得到赞赏。孩子感觉到规则是由父母定的,无法撼动。如果父母要求过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会破罐破摔。

第三种是创造性环境:家庭的规则孩子有权参与制定,孩子在家庭中有选择权,自我价值感较高。

在创造性环境中,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情绪空间和思想空间,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管理中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这样孩子就会更有动力。

(四)关注学习内容与生活背景、知识背景的联系

生活也是一种学习,买菜、洗菜、做菜这些家务能给孩子一种轻松愉悦的参与感,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也有利于内驱力的点燃。另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所呈现出来的优缺点,在学习上也会有同样优势和问题存在,如果家长细心观察是可以发现这一点的。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式为孩子赋能,比如让孩子多照顾老人,参与家族活动,让孩子负责水电费等家庭开支的计算和缴纳。

(五)长辈的肯定与鼓励

家长真诚的肯定与鼓励就好像给车加油一样,能让孩子保持动力。但要注意避免不良因素的驱动,包含压力驱动、金钱驱动等。此外,如果孩子出现厌学、与家长关系紧张甚至出现拒绝沟通,家长可以先放下学习,修复亲子关系,让孩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六)“小成功”的积累中不断产生“快感”

家长要重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小成功,每一次小成功后的充分鼓励能放大快感,让孩子体会到题目会做的成就感。

(七)职业理想、人生梦想的确立

越早明白长大之后想要做什么越好,有目标比没有目标容易被点燃,至于将来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并不重要。

六、初中三年其实是一场持久战,怎样不断强化孩子的学习动力呢?

中学生因为对社会了解的不多,树立的目标经常变化,觉得一个职业好就想从事这个职业,看到网红能赚钱就想当网红,因此中学生的目标有具体性、模仿性、不稳定性、单一性、偶然性、跳跃性的特点。不断强化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就涉及到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制定。

首先在长期目标的制定上,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也只有正确的目标才能产生积极的动力,特别注意的是,目标的厘清,在于能清楚回答三个问题:1.为什么我正在做这件事?2.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3.为什么它对我和我以外的世界都很重要?

所以家长在和孩子进行沟通时,建议家长要控制自己说的欲望,不要急于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一股脑的告诉孩子,而是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发现目标,这里也给各位家长一些问题的参考:1.你对什么事最感兴趣?2.你做什么能享受其中,以至于忘了时间?3.你最擅长的是什么?4.哪些事让你感觉自己充满能量?5.这些事能让你施展才能吗?6.未来的机会又在哪里呢?

通过与孩子互动,提醒孩子对未来进行思考,在一问一答中启发孩子发现自己的目标,慢慢地就会发现孩子对目标的思考越来越深入,思路也越来越清晰,通过这一长远目标的制定,会为孩子指明一个成长的大方向。

其次在短期目标的制定上,建议家长要针对性更强一些。比如对于学习上的目标,可以增幅20%,要注重信心的积累,从一点一滴的小成就开始,能背一篇课文、一次完美的小测验、总结出了新的学习方法,这些都是孩子“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桃子。又或者是生活上的目标,比如烹饪一份美味的午餐、收拾干净自己的房间等等,在自控力上的目标,手机的使用时间等,给予孩子自主性的同时,又可以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在这些目标的制定和完成过程中,也鼓励家长适时指导参与。

七、进入初中后,孩子长时间都是在学校生活,仅仅靠周末两天可以起到强化学习动力的作用吗?家长怎样借助老师的力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有的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时候没想法,只是发牢骚、倒苦水,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增加了老师的负担;有的家长希望老师给孩子加压、加码,结果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家长家觉得自己管不了孩子,就让老师给孩子加作业,严密的“监控”孩子;还有的家长希望老师“严批”孩子,但这都不是好的家校关系。

1.定期沟通。作为家长,需要和老师定期沟通,让老师知晓孩子目前的心理状态和在家里的表现,邀请老师多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变化,根据孩子实时的变化,进行一些方法的调整。

2.鼓励孩子在班级、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做着做着反而觉得有归属感,觉得能为班级同学服务挺自豪。能量提升了,情绪好了,自然在班级表现就会好很多。家长自己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参与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家长课堂,亲子活动筹备等,促进家校关系的和谐发展。

3.多借助班主任、学科老师、心理老师的力量。从优势学科入手,培养孩子自信。各科都不怎么样,但是有数学天赋,就打造数学这个优势学科。一旦数学成绩达到了中上游,成就感也可以滋养孩子在其他学科努力。

八、教育生涯中有哪些内驱力唤醒成功的例子吗?

我举两个涉及到不同类型学生的内驱力唤醒的例子吧。

第一个孩子是进入初中后,学习自主性与小学相比有很大落差。比如每次进班都会晚到几分钟,上课十几分钟的书本还没找到,时不时的作业本就丢失了。后来我了解到他的个人物品的归整、卧室的打扫都是全权由父母完成,他在小学时是属于家长严加监督的,俗话说就是抓出来的成绩。那么到了初中他一下子离开父母,就照顾不了自己,更别提学习了。我跟家长沟通之后才发现家长包办一切是导致孩子缺乏自主能力的根本原因。后来我和家长达成共识,先培养孩子的做事能力,多参与家务劳动,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孩子的自信心,进而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的习惯。目前一个学期下来,孩子取得了很明显的进步,当他把进步奖拿到手里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提高。

第二个孩子属于严重叛逆类,课堂上的他,经常哗众取宠,扰乱课堂,稍加约束,他就趴下睡觉了。孩子沉迷网络与游戏,抽烟、聚众喝酒更是常有的事。家长对他的教育也是暴力约束,孩子情绪很敏感,经常大发雷霆。久而久之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厌学情绪,对学习和生活都没有热情。那么我根据孩子的性格以及他学业质量的评估,建议家长带领孩子进行职业探索,利用节假日带孩子进行各行业的体验,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多元思维,引导孩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并且针对自己喜欢的专业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虽然目前这个孩子是在一所中专,但是他前段时间发来喜讯,他利用所学专业在市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我认为这是一种生涯规划带给他的转变。

九、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唤醒并不断强化孩子的内驱力?

对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就要提出更专业的要求。

(一)发挥主题班会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指导

目标是孩子成长的风向标,而初中的孩子大部分对自己未来定位模糊,在学习生活上没有目标,班主任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制定系列主题班会,带领学生通过对自身兴趣爱好、人生价值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制定合理的目标,用目标驱动,为孩子实现梦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制定制度,下放责任

每一位班主任都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制定班级领导团队,让孩子体验到自主发展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让孩子有自我展示的机会,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正向班风的养成。

(三)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予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对于埋头苦干却不见成效类型的学生,老师可能引导他确立学习帮手,制定预习、复习任务和反思的整理。将学习效果最大化。针对针对眼高手低类型的学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习惯,规范答题,总结错误;针对偏科型的学生,要引导学生发挥“优势科目之优”,以长促长,取长补短,锻炼学习意志。

(四)任务驱动,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课堂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会沉迷于游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沉浸式的体验,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所以,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思路,为学生设计一些提纲或可操作性的任务,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比如我们学校会对学生手工制作的历史文物的作品进行展览,我们语文课堂也经常带领学生沉浸式进行表演体验,让学生在完成有挑战和有可能的任务中体验成功,并产生持久的内动力。

总而言之,内驱力教育要尊重生命个体差异,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兴趣点,针对孩子的潜能优势去点燃孩子的内驱力,而不是一厢情愿或率性而为。唤醒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形成成长内动力,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家庭、学校、社会应一起努力,静待孩子们的开花、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