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小朋友们如果随爸爸妈妈来西安,小兵推荐,一定要去趟书院门,沾沾书卷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书院门,位于西安市中心,是古城墙的一部分,这里曾是古代文人墨客汇聚之地,如今则是一条集文化、艺术、手工艺品为一体的特色街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从西安钟楼南行,将至南门往东拐,便是书院门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灿灿的颜体大字,两旁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书院门古文化街上的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陕西著名书院,为明代官办的地方性学术机构,明清以来享有盛名的学府 ;位于西安府治东南,在今西安城南门内东侧西安师范学院处(即书院门街西口,街名由此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中期唐德宗贞元年间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那时书院的主要职能是图书整理与收藏,相当于官办的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 唐末五代,一些知识分子避世隐居,读书山林,聚书教授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自己的读书讲学之所,这样,书院便逐渐演变为一种教育组织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 至宋初,全国产生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书院,如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府、石鼓、茅山等,此后,书院历经元、明、清三代,长盛而不衰,自宋至清存在达一千多年之久,成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 “关学”是北宋鸿儒张载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形成的理学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张载的《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流传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 “关学”反对坐而论道,空谈理论,主张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其学风敦厚朴实。“敦本、尚实、求真、践履”的思想精髓,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同时塑造了陕西学人以人为本、为民请命的情怀与气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 冯从吾是关学一脉的关键传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身为御史的他罢官归乡,林居10余年,于1609年创办关中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 关中书院建成后,很快名动四方,四川、甘肃、河南、湖北等地的学子皆负笈前来就学。这里成了关学集大成之地,儒生们都以能到关中书院讲学、求学为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 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3 “允执堂”建在孔子雕像后。据冯从吾《关中书院记》,“允执”是借“关中”之“中”阐《尚书》“允执厥中”之奥,强调言行举止恪守中正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4 书院有门两重,书院大门“百年树人”上的楹联是明代顾宪成的名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墙上书写着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5 天启六年(1626年),在魏忠贤的诬陷下,明熹宗下令“一切书院俱著拆毁”。同年12月,拆毁关中书院,并将中天阁内供奉的先圣塑像拖出“掷之城隅”,所藏书籍也被焚毁殆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 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呕心沥血经营多年的关中书院毁于一旦,悲愤成疾,第二年(1627年)冯从吾含恨去世,享年7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康熙年间,关中书院得到重修,历届科举考试在此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再次拨给关中书院帑银一千两,作为书院经费补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帝御赐书院“秦川浴德”匾额。如今,沿着中轴线前行,可以看到这块匾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 1903年起,陕西巡抚升允奏请光绪皇帝,将关中书院改名为陕西师范学堂,成为当时西北五省的最高学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1现在的关中书院,是西安文理学院的一部分校区,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完整保存并依然发挥教育作用的书院。也正因此,关中书院被称为“活着的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2如今的书院门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碑林区经过大规模重修改造而成,与不远的碑林博物馆连成一体,成为西安的旅游与文化一条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仕成 吴德玉/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