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的南头,有一座小山,叫张家林。

从我记事的时候就这么叫,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这么叫,不知是怎么得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时候,由于小,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也不知道问个为什么,就稀里糊涂的叫,一直叫到我当兵。

其实,现在我也不知道怎么得来的,恐怕是与姓张的有关系。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小山上有樟树,叫樟林。

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有关资料表明,樟木主产长江以南及西南各地。

关于张家林的由来,我去拜访过家里的一位长者,但也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就暂且叫张家林吧。不过,当时叫它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把那个“家”字省略掉,直称张林。

张家林,坐落在我们村南,从村里出来大约几百步就到了。

山的东头,直冲我们村的西街。由于我家住在村的最南头,离我家比较近,再加上我们村的地大都在南山上,不论是去南山和西山都要经过它,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我无数的脚印;在它的身边,留下来我无数的身影,所以我对它印象特别深,也特别有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名曰张家林,实乃一座小山。它既不高,又不出名,可以说平淡无奇。

它南北宽不过二百米,东西长不过一千,其形状象个鸭梨,鸭头在东边。

山虽然不大,但有三条路从它身上通过,其中有两条是去南山的路,一条是通往西山的路。

这三条路都是连着从村里出来的那条路,到它的北面,即鸭梨的头部,就一分为三了。

最东面的路是一条半弧形的,围绕鸭梨头的东面转到山的南面去,与中间的路会合。

这条路一般不走行人,是专门走小推车的,尤其是有载的小推车,必须走。因为它比较平坦,便于小推车走,而人就没有必要走了,因为要多走路。中间这条路,位于鸭梨的脖子上,基本上只走行人和牲畜,有时也走走空载的小推车,但是很难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条路,就像一个反写的“D”字,在山南会合,通向南山。

第三条路就是折向西,去西山了。就在这条路的北面,有两座小石灰窑东西并排着,但是已经不用了。去西山的路,说它是路,倒不如说它是条小沟,兼而有之吧,反正不能推小车行走,也只能走行人和牲畜。

正是这条小山沟,把西山上的一部分山水,流淌到了村的西街,才给我创造了堵湾的机会。也正是这条小山道,才方便了在冬天的时候,我们二队和三队的牛,去西山上的几个湾里喝水。

那个时候,牛是主要的劳动生产资料之一,所以,每个生产队都养了很多牛。

在春、夏、秋季的劳动期间,牛的喝水问题,有饲养员打水给它们喝,而到了秋后和冬天闲下来的时候,就有饲养员们,在每天傍黑天的时候,分一两批,赶着它们到西山的那几个湾里或南石湾里喝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我们队和三队的饲养院都在村的南部,所以南石湾和西山上的那几个湾,就承担起了这两个生产队里的牛的喝水任务。又由于每天的喝水时间都是在傍晚时分,所以,两个队的牛经常碰在一块,时常会打起仗来。

天长日久,两个队就达成了一种先去与后去的默契,但也不免发生一些冲突。

张家林,既然是林,肯定要有树,不但树要大,而且树要多,否则不能称其为林。

但事实上,林中的树木并不多,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小松树漫布在里面,与其林之名极为不符。不过,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好像在鸭梨的脖颈处,道是有两棵粗大的松树,不知是什么原因就消失了。正因为它消失得早,所以我对它的印象逐渐的变得模糊起来,几乎到了忘记的地步。

从这两棵大松树来推断,张家林曾经是一个树木繁茂的大松树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张家林虽不多见松树,道是荆树长满了山。虽然叫荆树,其实就是些落叶灌木,按照字典上的解释,它叫黄荆树,叶子有长柄,掌状分裂,花小,蓝紫色。

荆树浑身都是宝,枝条可用来编筐或篮子,叶子可点然驱蚊虫。

据说,就连荆种,也是药材。它的根部很大,可以当柴烧。

当年时兴烧木碳,很多人到村里去收购。

为了换钱,村里的人就用镐刨出来卖钱,本人也是其中一员。

那个时候,也没有人去制止这种行为。于是乎,荆树在逐渐地减少,继而消亡,使整个张家林遍体鳞伤。

在六七十年代初,村里还在张家林的北部,建了一座小学,但使用时间不长就废弃了。

记得在学校门前,还搞了一个水泥的乒乓球台子,但没有拍子和球网,于是,我们就用几个砖头当球网,用一块书本大小的三合板当球拍,就这样土法上马打起了乒乓球,但是玩得很痛快,这是我第一次打乒球。

张家林与西山相连,当时没有人看好西山能盖房子,但是,就有那么一个人,是王家的一个叔叔,出人意料的迈出了第一步。

他第一个在西山上盖起了房子。他盖房子的时候,表现的很独特,既没有请匠人,又没有找小工,而是自己动手,采取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砖一石的磊。

当时,他是工人,他没有请假集中时间盖房子,而是利用礼拜天,或者下午下班的零碎时间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不知道这房子盖了多长时间,但是房子盖起来了。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很多人就在这里盖起了房子。很快,西山上就盖满了房子,而且还占用了张家林的一大部分地方。

他的这一举动,可给村里领导解决了一大难题,因为当时盖房子的时候,全部用的是耕地,如果谁家需要盖房子,必须经大队里审批地皮,否则不能盖。

由于耕地少,所以大队里批起来很难。而到西山上盖房子,占的是荒山而不是耕地,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张家林的一部分和西山,就成了赵家楼的第二村。

(图片来源网络,侵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