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晴

10月10日,德州市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介绍近年来德州市科技创新工作成效和下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思路,并回答记者提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改革涉及面之广、触点之深、力度之大,可以说前所未有,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近年来,德州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总抓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强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创新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推出“科创十条”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定23项配套实施细则,建立了“1+1+N”的政策体系,搭建起科技创新制度的“四梁八柱”。

科技攻关不断加强,今年实施了11项市级科技创新“揭榜挂帅”项目,承担省级重点研发计划66项,争取项目资金1.06亿元,电子级多晶硅大规模生产技术、高分子纺粘复合材料等一大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突破。

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打造企业全链条梯次培育体系,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32家,实现两年倍增,今年全市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98家,预计新增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06家,比去年全年增长了17.66%。

创新平台载体加快建设,实施平台筑基攻坚行动,今年以来,新获批2家省级中试示范基地、1家省级技术转移机构、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山东省功能糖生物制备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全市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5家、省级409家。

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加强,牵头组建黄河流域中试基地联盟,经验做法入选全省典型案例,探索建立“1库2平台3主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今年以来,全市引进科技成果4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05.25亿元。

科技金融取得重大突破,全力推动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今年以来,为1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6.84亿元,同比增长52.6%。近三年,累计争取省级科技股权投资资金4600万元。

人才支撑更加坚实,实施科技人才赋能“十百千”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引进60名高层次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今年11人通过泰山产业人才评审,全市省级以上重点人才达到1876名,318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深度合作。“科技支撑、创新引领”成为全市上下、各行各业的共识共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切实打通“堵点”,接续“断点”,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立足德州发展实际,重点从4个方面,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改革。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强化有组织科研,通过“揭榜挂帅制”“赛马制”每年精准布局10个左右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布局一批市级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坚持放权赋能,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科研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探索实行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度,强化绩效评价和过程管理,作为项目调整、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

二是深化创新平台建设管理机制改革。推动创新平台筑峰增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塑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等梯次布局的企业创新平台体系,支持企业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创建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立财政资金、社会资本、专项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对创新平台的分类、稳定支持。

三是深化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全面落实“小升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补助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省、市重点科技项目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建立企业广泛参与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激励企业创新争优,逐步加大对产业创新类成果支持力度。支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推动“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科技项目实施。完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支持金融机构依据积分开展信贷支持和股权投资。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实行审慎包容监管,严格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探索建立容错免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