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世昌 松荫书屋图局部

84. 成大事功,全仗着秤心斗胆,有真气节,才算得铁面铜头。

《围炉夜话》是王永彬“于清·咸丰甲寅(1854年)二月,于桥西馆”的 “一经堂”完成的。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

咸丰帝19岁登基,31岁驾崩,任内经历了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连续的打击使得年轻的皇帝心态逐渐崩溃。“咸丰季年,天下糜烂,几于不可收拾,故文宗(指咸丰帝)以醇酒妇人自戕。”

他一掌权就任用了肃顺、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能臣,一时间大有澄清宇内的劲头。但是在内忧外患的双重碾压下,31岁驾崩。

王永彬(1792年—1869年),字宜山,人称宜山先生,湖北荆州府枝江(今湖北宜都)人,清代儒家学者、诗人。

《围炉夜话》完成于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观其内容,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写就,至少是十年的打磨。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宜山先生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大变局中。在这样的一个大变局中,观其思想,还是立足传统,在传统中汲取力量,能立得住,守得住,他的思想,相应于当时的曾国藩(1811年-1872年)。

湖南曾氏,湖北王氏,有这样一个相应,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可能会更深刻一些。

成大事功,全仗着秤心斗胆,有真气节,才算得铁面铜头。

秤心斗胆。

心要坚定,胆子要大。为人处事上,体现为“有真气节”,办事“铁面铜头”,铁面无私,铜头不怕死,能硬钢。

这里体现了这种坚定精神,

这种坚定,在曾国藩身上也确有体现。且看他年轻的时候为自己定下的日课: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给自己订下了例行的十二条功课,因此称之为日课十二条,内容如下: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是内在的坚定与修养,所修的就是“秤心”,才能体现外在的“斗胆”,故能“有真气节,才算得铁面铜头”。

知人论世,撇开作者,撇开作者所处的时代,孤立地来理解《围炉夜话》,是不整全的。以《围炉夜话》观晚晴之学问,观晚晴的时代大变局,看一个传统的读书人,他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的应变、格局和观察。

学问,当经世致用。成人为本,成事也是一定要修的,如此基础,再去思考此生之成就。

王先生其实也是发现时代的危机,所以他的用语中有一种迫切感,有时候有点用力过度,有些急了,因为那个时代啊,这是他的焦心处。

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