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清东陵吗?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没有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只有一片静谧,仿佛时间都凝固在了那里。

只有零星的灯光,从陵寝深处透出来,那是守陵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你可能想象不到,在如今这个时代,依然有人,像他们的祖辈一样,守着这些帝王的陵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们是谁?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皇陵的守陵人

清朝,一个从马背上打下江山的王朝,对皇陵的重视程度,远超前朝。顺治十八年,一代雄主顺治帝驾崩。

或许是为了弥补生前的遗憾,他选择将陵寝建在了风水宝地——遵化昌瑞山,也就是后来的清东陵。消息一出,朝野震动。

很快,大批的能工巧匠、八旗子弟,甚至是皇亲国戚,都汇聚到了这个小山村,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陵寝修建工程。这其中,就包括了第一批守陵人。

他们大多是来自上三旗的旗人,世代为皇家效力,对皇帝忠心耿耿。在他们眼中,守护皇陵,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荣耀,一份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确保陵寝的安全,清廷可谓煞费苦心。高耸的封土堆,是为了防盗,坚固的墓道,是为了防盗;成千上万的守陵士兵,还是为了防盗……

可以说,为了防止皇陵被盗,清朝统治者几乎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守陵人也不仅仅是站岗放哨那么简单。祭祀、打扫、修缮,每一项工作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特别是祭祀,更是重中之重。

每逢清明、冬至等重要节日,守陵人都要早早起来,沐浴更衣,准备祭品,然后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整个过程,繁琐复杂,容不得半点差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作为皇家禁地的守护者,守陵人的生活待遇自然差不了。朝廷给他们提供了优厚的俸禄,衣食无忧,还有专门的住处,甚至连子孙后代的教育问题,朝廷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

可以说,在当时那个年代,守陵人这份工作,绝对算得上是“铁饭碗”。然而,这份“铁饭碗”,却并不好端。

随着清朝的衰落,国库空虚,守陵人的日子也开始变得捉襟见肘起来。最开始,是俸禄发放不及时,后来干脆就只能领到一半,甚至更少。

为了维持生计,守陵人不得不另寻出路。有的开始种地,有的做起了小买卖,还有的,甚至干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曾经令人艳羡的“铁饭碗”,就这样变成了一碗“夹生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时期清东陵的命运

1912年,随着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延续了268年的大清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而那些曾经威严无比的皇家陵寝,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荣光,成为了历史的遗迹。

按照民国政府与清皇室达成的“优待条件”,清东陵依然归清皇室所有,民国政府每年拨款用于陵寝的维护和祭祀,然而,这笔款项,却经常被贪官污吏克扣,真正落到守陵人手里的,寥寥无几。

失去了经济来源的守陵人,生活更加艰难,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变卖家产,甚至连祖辈留下来的祭祀用品,也偷偷拿去变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森严的皇家禁地,就这样渐渐沦为了荒郊野岭,然而,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1928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驻扎在河北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打起了盗墓的主意。他的目标,正是清东陵。

为了掩人耳目,孙殿英对外宣称要“剿匪”,实际上却带着部队直奔清东陵而来。当时的守陵人,虽然人数众多,但大多都是老弱病残,根本无法抵挡孙殿英的军队。

更何况,孙殿英手里还有炸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抵抗都是徒劳的,经过几天的疯狂盗掘,清东陵几乎被洗劫一空,慈禧太后墓中的无数珍宝,包括那颗举世闻名的夜明珠,都被孙殿英洗劫一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迫于舆论压力,国民政府下令严惩凶手。然而,孙殿英却上下打点,最终竟然逍遥法外。

而那些曾经辉煌无比的皇家陵寝,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地诉说着自己的悲凉……

孙殿英盗墓事件,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彻底撕开了清东陵的“保护伞”,在这之后,大大小小的盗墓贼,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蜂拥而至。

他们炸开墓道,砸开棺椁,肆意掠夺着陵寝中的财宝。而那些曾经忠心耿耿的守陵人,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无能为力。

他们有的选择了逃离,有的选择了沉默,还有的,为了生存,甚至加入了盗墓者的行列。曾经庄严肃穆的皇家禁地,就这样变成了一片混乱不堪的废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东陵的传承与保护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而那些曾经被战火和盗墓贼破坏的文物古迹,也迎来了新的生机。

1952年,清东陵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清东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清东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系列的举措,标志着清东陵的保护工作,正式步入了正轨,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清东陵文物管理处,负责陵寝的保护、修复和管理工作。

那些曾经的守陵人后代,也重新回到了这里,成为了一名名光荣的文物工作者。他们不再是封建王朝的“守墓人”,而是新时代的“守陵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的职责,也不再是单纯地看守陵墓,而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陵寝进行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保护和研究。

他们修复破损的古建筑,抢救流失的文物,整理散落的文献资料,努力还原清东陵的历史原貌。

他们向游客讲解清东陵的历史文化,传播文物保护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清东陵,爱护清东陵。他们,是新时代的“守陵人”,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东陵的“新生”

在这些“守陵人”的努力下,清东陵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庄严与肃穆。那些曾经被盗墓贼破坏的陵寝,也得到了修复,重新对游客开放。

游客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代建筑,还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清东陵,不再是皇家的禁地,而成为了人民群众共享的精神家园。

在清东陵,有许多像李志军、谢静一样的“守陵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清东陵附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继承了祖辈的遗志,将守护清东陵,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已经59岁的李志军,是清东陵裕陵(乾隆陵墓)的第十三代守陵人。

他从16岁就开始学习古建筑油漆彩绘修复技艺,至今已有40多年。经他手修复的古建筑,不计其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从封建王朝的皇家禁地,到新时代的文化遗产,清东陵的命运,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清东陵已经成为了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那些默默守护着清东陵的“守陵人”,也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对祖国的热爱,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卫士”。

信息来源:探访清代皇家守陵人的前世今生:刻在骨子里的守候——中国新闻网

清皇陵为什么还有守墓人,他们是谁,有工资吗?——河北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