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理念的物象载体。师生徜徉于其间,不仅可以耳目为之一新、身心为之一惬,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校文化的传承和浸润。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地标”——也许是几百年前遗存下来的老建筑、老物件,也许是先贤的故居、遗冢,也许是名人像、校史馆,也许是一棵老树、一段老墙……鉴于此,中国教师报文化版开设“钩沉”栏目,寻找并诉说这些“地标”的故事和意义,展现那些学校中静默着的风采。

本期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

作者 | 李林圃

破晓的第一缕晨光拨开东边的云层,自浅浅的缝隙挤了出来,跳落在古朴巍峨的飞檐上,大成殿的屋脊渐渐被绛红色的晨曦所洇染,大殿后青白驳杂的鹅卵石小路上响起了轻盈的脚步声,寂静的校园开始在鸟儿啁啾的啼叫声中缓缓醒来。殿门打开的吱呀声透露出深沉厚重的历史回响,斑驳的阳光穿过窗棂斜斜地洒落在整齐矗立的书架上,微风裹着浓浓的墨香在空旷的殿内徜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成殿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曾经供奉先贤至圣的大成殿,由于历史原因被学校辟为阅览室,师生你来我往的借阅和勤勉阅读的姿态,让先师孔子的理想追求和教育内涵一下子具象化了。这就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一个与千年文庙相携而生的校园。

肃穆层殿,缭以周垣,俊逸碑刻,带以回廊。北宋大中祥符五年,为激励天下读书人而作《劝学诗》的宋真宗,贯彻其兴文重教的国策,诏令全国各郡邑广建文庙和县学。是时吴江知县李恭、县尉聂复更新旧学,建成“左庙右学”“庙学合一”的祭祀孔子、施教育才的场所,名臣陈尧佐作记以录其盛事。自此,经过历代乡贤志士的开拓营造,先后建成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等,并设立兴贤斋、进德斋、日新斋、时敏斋等四斋,建号舍三十余楹,又建琴书楼。此后,各朝各代既有损毁,也有不断的重修、扩建,今遗存自南而北有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吴江中学怀抱文庙,以千年不息、绵延不绝的崇文重教传统,在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邃中打磨着学校的底色,也打造着学校的风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跨过棂星门高高的门槛,通往大成殿的甬道两侧是一个小花园,花木扶疏,中有荷池碧波涟涟,亦有嶙峋假山逶迤其间。大成殿前的两株古柏,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霜雨雪,在晨昏晦朔中以常青的姿态延续着蓬勃的生机,似乎在向师生诉说着历史深处传来的弦歌木铎的故事——这故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吴江中学的师生,让他们在教与学的通衢大道上勇毅前行。

大成殿正北,拾级而上是崇圣祠,曾被学校借用为图书馆,肃穆庄敬之外多了书籍所带来的丰盈和情致。大成殿与崇圣祠东西两侧于20世纪初修建了回廊,将两座大殿相接。回廊嵌碑,一边是《论语》名句精选,以“孔子行教图”作第一碑为引,“仁者爱人”接续,依次镌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不可以不弘毅”“知其不可而为之”等名句;另一边是《历代名人咏吴江》碑刻,以西晋文学家张翰《思吴江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领起,继有白居易、杜牧、陆龟蒙、陈尧佐、苏舜钦、王安石等历代名人吟咏吴江的诗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语》碑廊

文庙以独立庭院的形式坐落在学校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庭院内绿树菲薇,浓阴匝地,成为师生闲暇时安放身心的好去处。虽为“左庙右学”,但官修县学比文庙的遭遇要多舛一些,所有地面建筑已然杳无踪迹,只是在考古挖掘时发现了当时所建的泮池和武康桥遗迹,还有断碑、础石若干,如今略作还原,建成县学遗址,也成为校园一景。

晷影暗移,壶漏悄滴,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2013年。由于地方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位于“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东堍的吴江中学易地搬迁,开启了学校的“太湖时代”。悠久的历史不能断代,厚重的文化不能割舍,千年县学的岁月印痕已经镌刻成学校崇文重教、贻厥孙谋的荦荦世相,而文庙所承载的儒家文化也浸透在学校的骨肉血脉中。

新校园借鉴传统书院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格局,以明德广场为中轴展开教学、图书、实验、报告、行政等楼宇的布局。明德广场集中移植了县学历史和儒家文化,一入正南校门,方正草坪如茵漫铺,以代棂星门。往北则仿建了北宋学宫遗址中的泮池和武康桥,再往北是石砌的三级方形平台,平台中央是铜制的孔子磬折立像。孔子像后是阶梯影壁,两边低、中间高,两边矮墙镌刻篆体的“仁”和“礼”,背面深绿大字题写“仁者爱人”。影壁后是四棵高大伟岸的银杏树,枝叶婆娑,似执弟子礼陪侍孔子,又以竹简形制石板镌刻《论语》全文,镶嵌在明德广场四周的粉墙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德广场北端以图文中心楼宇收束,在图文中心楼内辟四层建设吴江中学国学馆,分为诗、书、礼、易、乐、春秋、尊经阁、明伦堂等八处馆舍,装修古雅厚拙,装饰诗意悠邈。再往北是一泓碧水,取《论语·里仁》中“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之意,命名为“里仁湖”。湖上有拱桥,称为“里仁桥”,湖边立石,篆书刻“里仁为美”。其他景观建设,如楹联、亭名、刻石等,也处处渗透着县学遗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漫步在明德广场,“晴光转渌水,桥影动芹荷”,武康桥的姿容在泮池中摇曳。孔子微敛的笑容谨饬而晏然,银杏树叶沙沙作响,浅吟低唱般诉说着两千余年前孔子辗转传道的故事。悦耳的《论语》诵读声从洙泗水边传来,在四周的碑刻间共频激荡,悠悠家风、荦荦世相,并没有因易地迁建而消坠坍圮,而是在弥建弥新中央央不绝,在弥仰弥尊中生生不息,在弥转弥深中念念永续。师生依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立身,在浓郁的儒家文化中沾溉浸濡,塑造着自己的谦谦君子形象,既有担当亦有远志,既有使命亦有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状元桥

善时知来,明理溯往。吴江中学的现代教育肇始于1912年。112年前,风起云涌、革故鼎新的动荡时代,致力于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吴江乡贤薛凤昌和费伯埙等合力创办了吴江县立中学,以期通过新式教育实现救亡图存的革命理想。担任第一任校长的薛凤昌,在日据期间不畏敌寇之残暴,拒绝奴化教育,最终惨遭杀害,以身殉国。如此可书于丹青竹帛者,在学校百余年新学历史上不可谓不多:为华夏兴亡奔走疾呼的革命先驱国文教师陈去病、给家乡带去星星之火的共产党员张鹤鸣、威尔逊总统号上的爱国科学家院士沈善炯……学校师生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鲜血和生命,刷新并丰富着学校千年流注的风骨。

迁建之后的新校园,道路及景观命名多以钩沉过往、纪念先辈为主。比如,三条南北向主干道分别为思鲈大道、文昌大道、学宫大道,这是学校迁变的历史;东西支线淑英路、栋臣路、醒民路等,则是以前贤的名或字命名;校内还有揽澄湖、公侠山等景观,是以现代学校初创者费伯埙先生的名和薛凤昌先生的号命名的,“澄清一揽辔,驱狸走豺狼”。湖边沿水逶迤,有校友捐建的“历代吴江书画名人碑廊”,借乡土俊才哺育莘莘学子;山顶有老校标志性建筑鲈乡亭巍然耸立,亭名为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所题,借达人与旧迹以激励众辈;还有“桃园”,一方可以躬耕自种的劳动实践天地,其外围回廊嵌有新学发展之砖雕……凡此种种,无一不在濡养后之来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务本亭

从与县学遗址相伴、与文庙留存相拥的垂虹老校,到太湖之滨、苏州湾畔的新校,不经意间在历史的沧桑迁谢中走过千年。如今,粉墙黛瓦、湖山掩映、水木清华的崭新校园,以江南独有的曼妙之姿,踏上一段面向未来的崭新征程。静静地站在孔子铜像前,身边一张张洋溢着阳光笑容的青春脸庞欢快地掠过,恍惚中一驾马车载着一批想要匡济天下的师生,自远远的黄尘古道辘辘而来,倾耳细听——笑谈声、弦歌声、木铎声,袅袅绵绵。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

• 编后记 •

明德至善 时习日新

本报记者 金 锐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提炼的学校精神是“明德至善;时习日新”,这两句话都源于儒家经典。“明德至善”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习日新”出自《论语》和《大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前一句高度凝练地阐述了学校立校立教的根本,也是学校发展的高远愿景;后一句则体现了教师为学施教的应有态度。由于与吴江县学、文庙的渊源,学校文化中充满了“儒”“君子”等元素。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吴江县兴修文庙、学宫,后悉毁于金兵。元至元年间(1292年)重修正殿、讲堂、斋舍,后又毁去。清康熙、乾隆、同治年间又先后重修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惜今日仅余文庙两殿。屡毁屡新,一方面演绎着历史发展的动荡和坎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文化血脉的悠久和传承。

文庙碑刻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2019年,吴江中学老教师杨镜如整理了文庙现存的26块碑刻上的碑文,又从文献中搜集了14篇吴江文庙碑文,汇集到《吴江县学碑志孑遗》一书中。留存的碑刻之中,有宋代的《吴江重修县学之记》、元代的《吴江州兴修儒学记》、明代的《重修儒学记》、清代的《重修吴江学宫碑记》等,文字清晰可辨,极具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许多碑文都有类似“士君子进德修业、存心养性”“仰副我国家养士之典”“人才盛则礼仪明、风俗美”的文辞,可以看出教育对人才培养、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013年,吴江中学搬离了吴江县学旧址,但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并未截断。学校在新校区修建明德广场、孔子像、武康桥、尊经阁、明伦堂,以及竹简形制石板镌刻的《论语》全文,无论典雅的名字,还是曾经学宫移植来的“缩影”,无不诉说着悠久的县学历史和儒家文化。

如今,明德广场的孔子像和碑刻已经成为学校地标,代表着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浸润;它们是新校区与老校区之间的纽带,也是钩沉学校数百年文脉的见证和记忆。“君子求诸己”“君子坦荡荡”“君子喻以义”……由于与吴江县学、文庙的渊源,学校文化中充满了“儒”“君子”等元素,学校也希望师生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为一个个彬彬有礼、勤学弘毅的君子。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携手成长!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