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天早上特别冷,舅舅带着我驱车近一个小时才到达指定地点。我们到的时候一楼有很多人来回穿行,每个单间里都站满了人,大厅回荡着此起彼伏的哀乐和时强时弱的哭声,气氛被沉沉的压抑笼罩,没有人交头接耳。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来这里,虽然悲痛,但并不觉得恐怖,这是每个人的终点,对生命的告别应该庄严又肃穆,就像迎接他来的那天。

遗体告别仪式在二楼举行,我们随着往日好友亲眷缓慢的走向这位被辛劳贯穿一生的友人。仪式的尾声,我们被允许在其棺椁前看最后一眼,我悄悄的望过,还好,这一面她平静安详,如同睡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殡葬行业的工作人员是不吉利的化身,甚至提起这个行业很多人都会投来异样的眼光,即便被传为暴利,大家也都就觉得这行是极上不得台面的,长此以往,这个行业里的从业者也会羞于向人提起自己的工作。乃至因为自卑而不参加亲友婚礼,因为怕遭到嫌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次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却让我对殡葬行业有了新的看法,尤其是负责为死者整理遗容的入殓师。

02

去世的这位朋友生前,我们常有来往,因此对她的病情比较了解。发病的那天早晨,她正准备给精神失常的儿子倒水吃药。谁承想,水还没倒完,人就栽到了沙发前,120接到急救电话赶来的路上,她就已经撒手人寰。临去,脸憋的青紫,十分骇人,与我们最后在棺椁前见到的截然不同。

除却世人对入殓师的偏见,我想若我们理性看待他们工作的意义,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若非入殓师的功劳,我这位朋友绝不能以如此体面的状态迎接她这一生最后的告别。

中国人有个很有意思的习惯,就是期待爱有来生。面对生离死别,我们总有情绪拒绝,这诚然是人之常情,但似乎也与我们缺失“死亡教育”有关。我们排斥入殓师,就好像回避与亲人的离别。可是真正的不舍,是愿意好好见最后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加葬礼前我看了很多禁忌事项,以免到时出错,到了现场发现随着大家就不会有问题。但有一条我印象十分深刻,那就是即使是亲人也不能触摸逝者的遗体,这无关恐惧。

既然无关恐惧,这个规定又该如何解释呢?难道是一种迷信?其实,入殓师做此规定的原因有二。

一、人离开人世后,由于身体各项机能的丧失,身体也会由柔软逐渐变得坚硬,也就是说,此时的遗体已经失去了过往所有的调节力。它不再鲜活,不再有弹性,如果这时家属因为过度悲伤而触摸亲人的遗体,那就有可能破坏它完整,导致遗体变形,加大入殓师的工作难度。

很多人会疑惑,我只是轻轻的碰一下,怎么可能破坏它的完整?这是因为人的遗体变硬后,它的脆弱超乎我们想象,这个感觉大概类似于一个模型没了支撑。

另外,家属因不舍而触摸遗体,导致破坏其完整的事,并不罕见。说是“轻轻”的触摸,可是人在巨大悲痛下。很多时候根本无法控制力度。在中国“死者为大”的传统中,不亵渎也是其含义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人在离世后,身体的机能并不是在瞬间消失,它会经历一个过程。当五脏六腑都无法为身体各处传输血液时,人体残余的血就有可能顺着口鼻流出。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感到难以接受,但这就是现实,一个整洁的遗容,不可能凭空出现。

在此条件下,人的遗体就会开始滋生细菌,这也就解释了那些不为人知的野外尸体被发现时为什么会布满虫子。遗体上的细菌都是活性的,如果家属此时用手触摸,极有可能将细菌沾到手上,因感染而生病。

说到不能触摸遗容,我又想起很多年前流传的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