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金陵城郊,一位身着布衣的中年男子正面对着一位怒气冲冲的老妇人。老妇人手中的拐杖不停地敲击着地面,眼中充满了怨恨。

"你们这些当官的都是一丘之貉!我儿子为国捐躯,你们却连个音讯都不给我!"

男子深吸一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老嬷嬷,您这是何苦呢?"他顿了顿,缓缓开口道:"敢问您儿子是谁?"

01

洪武十年的初夏,金陵城内外一派繁荣景象。自朱元璋登基以来,大明王朝蒸蒸日上,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然而,在这繁华的表象之下,依然有不少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元璋虽贵为天子,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他深知民间疾苦,常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这一天,他再次换上布衣,独自一人走出皇宫,来到了金陵城郊的一个小村庄。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孩童正在玩耍。看到朱元璋走近,他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人。朱元璋和蔼地笑了笑,蹲下身子问道:"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村里有什么困难的人家吗?"

一个约莫十岁的男孩指了指村子深处,说:"大叔,村尾那个老奶奶家里可难过了。她儿子多年前出去打仗,到现在都没回来。老奶奶整天以泪洗面,谁去劝都不管用。"

朱元璋闻言,心中一动。他谢过孩童,朝着村尾走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路上,他看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有人在田间劳作,有人在屋前编织,还有人在溪边洗衣。这些平凡而质朴的景象,让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日子。

走到村尾,朱元璋看到一间破旧的茅草屋。屋前的小院杂草丛生,门板摇摇欲坠。他正要上前敲门,突然听到屋内传来一阵哭泣声。

"儿啊,你到底在哪里?娘想你啊!"苍老的声音中充满了悲痛。

朱元璋站在门口,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就在这时,屋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位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的老妇人走了出来。她的眼睛红肿,显然刚刚哭过。

看到朱元璋,老妇人愣了一下,随即厉声问道:"你是谁?来我家做什么?"

朱元璋连忙解释:"老人家,我是路过的。听说您家里有困难,特地来看看。"

老妇人冷笑一声:"看看?你能看出什么来?我儿子为国捐躯,你们这些当官的连个音讯都不给我!"

朱元璋心中一震,没想到这位老人竟是烈士的母亲。他正要开口询问,老妇人却已经拄着拐杖走到了院子里,继续说道:"你们这些人,只会说些冠冕堂皇的话。我儿子为国家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你们却连他的下落都不肯告诉我!"

朱元璋听得心中不是滋味,在建立王朝的过程中,确实有许多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可是,由于战事频繁,有些将士的信息难免会有疏漏。他决定要好好了解这位老人的情况。

02

"老人家,您别生气。能不能告诉我,您儿子是什么时候参军的?"朱元璋小心翼翼地问道。

老妇人瞪了他一眼,但还是回答了:"十五年前,我那傻孩子听说朱重八起义,非要去投军。我拦都拦不住!"

朱元璋心头一紧。十五年前,正是他率领义军起事之时。那时候,确实有不少热血青年加入他的队伍。

"您儿子参军前是做什么的?"朱元璋继续问道,希望能从更多细节中找到线索。

老妇人叹了口气,眼中流露出回忆的神色:"我那孩子从小就喜欢练武。村里的老先生教了他几手,他就整天在村口的大树下练功。有时候练得浑身是汗,衣服都湿透了,也不肯停下来。"

朱元璋听着,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年轻小伙子挥汗如雨练武的画面。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也曾在艰苦的环境中刻苦练武。

"您儿子一定是个很出色的年轻人。"朱元璋由衷地说。

老妇人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骄傲:"那是自然。我儿子不仅武艺高强,还很有孝心。他说要学好本领,将来保家卫国,让我过上好日子。"说到这里,老妇人的声音又哽咽起来,"可是,他怎么就不回来了呢?"

朱元璋心中一阵酸楚。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也是在他年少时就离世了。他深知失去亲人的痛苦,更能体会这位老人的心情。

"老人家,您能不能再多说说您儿子的事?也许我能帮您打听一下。"朱元璋试探着问道。

老妇人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整理思绪。然后,她缓缓开口:"我儿子从小就聪明。村里的私塾先生说他有慧根,可惜我们家穷,供不起他读书。但是他不服输,常常偷偷跑去私塾门口听课。"

朱元璋听得入神,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他也是出身贫寒,曾经在寺庙里当和尚,就是为了能够读书识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妇人继续说道:"有一次,我儿子听说隔壁村的地主老爷要办喜事,需要请人写喜联。他就偷偷跑去应征,结果真的被选中了。那地主老爷一高兴,给了他五两银子。"

"五两银子?那可不少啊。"朱元璋惊讶地说。

老妇人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自豪:"是啊。我儿子拿着银子回来,二话不说就给了我四两,说要留一两买些笔墨纸砚。我当时又是感动又是心疼,想着这孩子怎么这么懂事。"

朱元璋听得心头一热。这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竟然如此孝顺,让他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们。

"后来呢?您儿子是怎么决定去参军的?"朱元璋追问道。

老妇人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那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儿子突然闯进屋里,说听说朱重八起义了,要推翻元朝的统治。他说这是个好机会,要去投军建功立业。"

朱元璋听到自己的名字,心中一震。他清楚地记得那段艰难的岁月,每一个加入他队伍的人都让他感激不已。

"我当时就急了,"老妇人继续说道,"拉着他的袖子不让他走。可是他说,'娘,这是天下兴亡的大事。儿子不去,心里过不去这一关。等我们赢了,我一定接您去过好日子。'说完,他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朱元璋听得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了当年那些追随他的将士们,每一个人都怀着满腔热血,为了理想而奋斗。

"老人家,您儿子是个真汉子。"朱元璋由衷地说。

老妇人点点头,眼中泛起泪光:"是啊,我儿子从小就有志气。可是,他为什么到现在都不回来看看我呢?"

朱元璋心中一紧,他知道自己必须要查清楚这个年轻人的下落。"老人家,您能告诉我您儿子的名字吗?也许我能帮您打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