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最大农村地区的崇明区,正紧扣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持续推动都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姜微 张梦洁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发挥上海郊区农村背靠超大城市的独特优势,上海不断探索国际化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作为上海最大农村地区的崇明区,正紧扣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持续推动都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窥一斑而见全豹。受制于土地空间,许多人一直有“大上海,小农业”的思维定势。但实际上,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上海的一项战略考量和长远大计,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指数和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当前,上海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高标准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农业科创是重要抓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崇明区绿华镇的“渔光旅”光伏发电项目正在探索河蟹养殖、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道路(2024年3月3日摄) 受访者供图

拥抱大科创 把饭碗端牢端好

长江中下游地区历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与兄弟省市相比,上海总体农业体量偏小。数据显示,上海农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不到1%,但沪郊乡村地区面积占全市陆域面积的60%以上。

上海作为拥有24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每年需要大量的农副产品供应,通过一定比例的自给率保障城市基本运行的同时,也要满足城市居民对优质特色农产品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

在竖新镇新落成的东禾九谷稻米文化园,人们可以沉浸式体验育苗、种稻、收稻、脱粒、蒸煮的全过程,互动游戏的背后是农场围绕稻米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技术革新,不仅有与上海农科院合作培育的粳稻新品种,还有工厂化育秧、数字化田间管理,以及稻谷收割、烘干、仓储、加工的全程机械化、自动化,将看似寻常的“一粒米”做出大文章;崇明的由由中荷现代农业创新园内,自动化作物生长系统操控着将近30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半封闭玻璃温室,精准调控室内的水、肥、温、光、气等植物影响因素,绿叶菜平均产量比传统露地种植高出10倍左右……这些田间好“丰”景背后涌动的农业科技创新力量,直指稳产增产、提质增效的目标。

崇明区以上海全市五分之一的陆域面积供给了三分之一的地产农产品,其农业科技水平直接关系到上海的“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也是上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韧性提升的重要组成。

“端得了饭碗,也要端得好饭碗。农业本来就是崇明的核心基础产业,我们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更要向科技要增量、要效能。”崇明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龚霞说,围绕这一目标,仅过去一年就有30多家农业科创企业落户崇明,一批种源农业、设施农业、生物农业等关键领域的产业项目落地,致力于打造高科技农业产业集群,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上海统筹部署三大农业科创中心的目标,“长三角农业硅谷”7月在崇明区揭牌成立,通过积极联动长三角区域的优质资源建立一个由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共同组成的农业科创生态体系,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农业科创企业的孵化壮大、重点产业项目的落地投产。

崇明区委书记缪京说,崇明作为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更有责任和义务走在前列、作出表率,在种源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等领域深耕细作,积极构建与世界级生态岛定位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码高产的研究人员对应用新型蛋白浓缩营养液的蔬果大棚进行跟踪记录 受访者供图

培育大产业 新农人逐梦兴农路

长三角地区有食伏羊的传统。入伏以来,一批批岛内外食客驱车百里奔赴崇明品食羊肉。

“今年第一次办‘伏羊节’,7、8月份的每个周末,餐厅大堂和包厢都爆满,甚至有人已经在预约冬令进补的羊宴了。”崇明区新河镇的瀛洲宴崇明羊肉馆负责人王金军离岛干了几十年餐饮,受声誉渐隆的崇明白山羊的“感召”返乡创业,陈皮羊肉、鱼羊鲜都是他的拿手菜。“能通过创新的烹饪技艺来延续和发扬家乡的美食文化,我很自豪。”

热气腾腾的乡村美食背后,是一个蒸蒸日上的乡村产业。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崇明白山羊,去年喜获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荣誉。今年春天,崇明白山羊种羊研究中心在中兴镇落地,并建立基因库。首批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扩繁增殖的崇明白山羊宝宝即将出生。

据介绍,纯种崇明白山羊自然繁殖率低,品种退化、数量稀少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壮大的“紧箍咒”。如今,生物育种技术从源头解决问题,实现纯种白山羊的“优生多育”,繁殖效率提升近十倍。同时,中兴镇在原有一期、二期羊场的基础上,正在扩建总面积超9000平方米的三期羊场,建成后预计年总出栏崇明白山羊1万头。

万禾智慧羊场负责人黄震说,在扩建的同时,羊场正在实现全流程的智慧升级,包括采用5G信号全覆盖、“羊脸识别”智慧养殖系统、新能源动力无人农机以及羊粪回田的种养循环模式等。同时,通过冷链物流的升级以及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开拓,崇明白山羊现在在生鲜电商平台上每斤80多元的售价还供不应求。土特产有了“金名片”,正托起乡亲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如何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崇明白山羊提供了一扇观察窗口。包括万禾智慧羊场在内,一条高科技农业发展带正在中兴镇连点成片。产业带全长约10公里,包括绿岛田园高标准设施菜田、四维数智草莓植物工厂、稻鳝共生科研基地、中国能建渔光互补养殖基地等,全面建成后年产值预计可达4.87亿元,为周边农户提供超800个就业岗位。

今年年初,由黑龙江盛产蔓越莓引发的一场全国“农业大摸底”中,人们惊喜地发现上海的“隐形特产”藏红花。

崇明庙镇拥有国内最大的藏红花种植基地,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近年来还推出藏红花香米、藏红花面膜、藏红花精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围绕中医药文化打造中的康养旅游小镇,将持续推动三产融合,绘就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当前,崇明18个乡镇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通过“一镇一品”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缪京说,“长三角农业硅谷”就像一台发动机,从东向西将一条条产业带在崇明全域铺陈开来、连线成图,构成“一核一带两区”的整体布局。

在过去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农村地区人才流失,大城市郊区尤其留不住年轻人。

十多年前,黄震毅然放弃市区的金融工作,到崇明种菜养羊。彼时,生态农场、循环农业等对当地农民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概念,更想不到今天能“看屏幕”养羊、用手机卖菜。他说,农村不再是落后经济的代名词,越来越多“80后”“90后”创业者和科技小院“00后”正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乡村落地生根。大都市的乡村不仅仅是城里人追求“诗和远方”的心灵寄托,更是年轻人放飞职业梦想、人生理想的广阔天地。

催生新经济 开辟绿色发展新赛道

初次来崇明的人很难想象,寸土寸金、高楼林立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会有这么大一片生态绿地。崇明不仅是“候鸟天堂”,每年在东滩过境、停留的鸟类约100万只次。这里也是“城市绿肺”,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0.7%,占上海全市森林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

20多年前,崇明就明确了生态立岛的发展方向,先后关停近千家能源消耗大的重污染企业,通过优化负面清单调整产业结构。近年来,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开辟绿色发展新赛道。

今年盛夏时节,种菜的农民都有同样的烦心事:连续高温拖慢蔬菜瓜果生长速度,病虫害问题还突出。

康码高产(上海)生物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复旦大学遗传生物学博士后战荣荣最近都扎在地里,对正在崇明试验应用新型蛋白浓缩营养液的蔬果大棚进行跟踪记录。“对比传统有机肥,新型蛋白浓缩营养液的吸收效率更高,辣椒、茄子、生菜、芋艿等农作物可增产15%至40%。”她说,“新产品还显著降低了农药、化肥的用量,避免土壤板结、面源污染等不良后果。”

据介绍,这一技术最早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康码高产将全球领先的无细胞体外合成蛋白质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领域,开发出多款适用于不同农作物的营养液配方。

“新质生产力加速渗透农业全产业链,开辟新赛道、培育新热点,持续巩固、拓展了崇明农业的绿色发展空间。”崇明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峻说,崇明绿色食品面积认证率超过90%,位居全市第一,崇明区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也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一。从白山羊到大闸蟹,从白扁豆到香酥芋,崇明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产品溢价能力不断提高。

“除了卖绿色农产品,我们还要卖农业绿色生产的技术和集成服务。”微滴科技董事长郭之兵手持平板电脑就能调阅几十公里外“蔬菜工厂”的实时数据,温、光、水、肥的参数都能远程调节、自动控制。

依托“长三角农业硅谷”搭建的平台,越来越多的非农企业破圈跨界,将崇明打造成生态农业的最佳实践地、试验田。

装机容量158兆瓦的崇明港西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是上海市规模最大的集中式光伏项目,年均发电量1.7亿千瓦时。从空中俯瞰,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蔚为壮观。光伏板吸收光热转化为电能,也能为下方池塘的鱼虾蟹提供更清凉舒适的生长环境。

在科技加持下,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既可向太阳要“能”,也向“东风”借力。据统计,目前崇明全区用电量中,光伏、风力等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已超31%,在全市率先开展碳中和示范区建设。

今年7月,包括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在内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这为崇明的生态旅游再添“一把火”。

这个暑期,以观鸟寻虫、湿地探索为主题的研学夏令营收客火爆,皮划艇、桨板等水上运动如火如荼,乡村民宿一房难求。一年一度的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又将于金秋十月鸣枪开赛,农商文体旅的融合发展正在让崇明进一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激发乡村经济新活力。

生态岛联动 拓宽海内外“朋友圈”

随着进市区大型商超、高档餐厅的渠道打通,黄震已是上海滩知名的“羊倌”。通过近年来的集团化运作,各成员企业拧成一股绳,崇明白山羊的产业版图逐渐壮大。但如何让崇明农业的这一“金字招牌”在全国打响知名度,还需要更大的平台和专业的“外援”。

以建设“长三角农业硅谷”为契机,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张艳丽代表南京农业大学与崇明区农业农村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完善崇明白山羊产业链的顶层设计。“一方面是继续做好保种工作,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创新利用,降本增效,开发多元商品。”她说。

当前,长三角区域的头部企业、涉农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正在崇明加速聚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同时,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正推动各种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为“三农”工作的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长三角城市群在创新开放、产业发展及区域一体化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长三角的农业科技合作更要向着价值链的高端迈进。”龚霞说,“长三角农业硅谷”核心区正在推进崇明农业种业创新中心项目,通过建立长江口特色种源储存库、种源创新研究公共实验室等,围绕种源提纯复壮、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等方面,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让、展示交易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崇明正打造种源农业创新高地,既要持续抓好地方特色种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更要推进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近年来,崇明锚定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目标,立足区域实际、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全力抢抓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遇,充分放大溢出效应,一批农业科创成果已在全国多地应用。

“在新疆莎车的强盐碱地,‘吃’营养液的玉米今年首次实现了出苗率零的突破,达到40%。”战荣荣说,康码高产研发的新型蛋白浓缩营养液目前已经在新疆、河南、内蒙古、云南等地应用推广于小麦、水稻、玉米、西瓜、葡萄等作物,在增产、抗病害、减少药肥施用、改良土壤环境等方面效果明显。

一只“眼”精准定位成熟的蘑菇,一只“手”快速抓取菇伞投入筐中,上海恒泽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在崇明投资建厂,用以进一步升级其自主研发的蘑菇生长大模型和智能采摘机器人。

公司负责人朱文峰自豪地说,“我们已经和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海外买家初步达成购买意向,预计明年可以交付。”农业现代化中的“中国智造”走向国际舞台,让世界级生态岛的“国际范”越来越足。

除崇明的“长三角农业硅谷”,浦东的“张江种谷”、奉贤的“农业科创谷”也在积极建设中,形成错位发展,但目标都是用好科技创新“关键招”为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上海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64%增长至80.13%,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上海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说:“上海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围绕大农业、大食物、大健康、大生态,让上海的农业科创真正服务国际国内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