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的深秋,京城已经有了冬日的寒意。

梁绿野是河北井陉的一个年过四十的秀才,站在高耸的城墙下,心里一片凄凉。他来到了这座雄伟的都城,本是为了替乡亲们讨回公道,但一路上的艰险让他心力交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年前,井陉县的老百姓们辛苦积攒的粮款被贪官周尚亲扣下,民生越来越困苦,百姓们一次次前往县衙,却次次碰壁。梁绿野看不下去,决定带领几位乡绅走上告御状的道路。

可当他站在京城的高墙下时,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梁绿野并没有等来皇帝的公正审理,而是被抓了起来。

那么,梁绿野的命运如何?百姓的冤屈是否真能得以申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70年,河北井陉县,贪得无厌的知县周尚亲,扣下了百姓们用来买粮的款项,导致全县民不聊生。老百姓们多次到县衙门口讨说法,却每每被拒之门外。井陉的百姓陷入了绝望,生活的重压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就在这时,梁绿野站了出来。

梁绿野是井陉县的一位秀才,虽然没有显赫的官职,但他为人正直,深受百姓尊敬。当他看到乡亲们因粮款被扣而生活困顿时,他无法袖手旁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他联合几位乡绅,决定到正定府告状。但他们的路途并不顺利。方立经,正定府的知府,明知周尚亲贪污,却选择包庇,反而诬告这些前来告状的乡绅。官府的压制让梁绿野等人不得不继续上诉,他们一路从正定跑到保定,又跑到直隶省衙,但依旧没有结果。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梁绿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进京告御状。

可告御状并非一个简单的选择。根据《大清律》,普通百姓告御状需要逐级上诉,若未经地方衙门层层审理,便直接向皇帝告状,便会犯下“越诉之罪”,面临严厉的处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绿野心知肚明这一点,但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活,他毅然决定冒险一试。

梁绿野的进京之路充满了艰险。乾隆时期,京控的案件逐渐增多,很多案件被朝廷打发回地方审理,地方官员徇私枉法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清代的“京控”制度规定,只有在州、府、省级衙门都讨不到公道的情况下,百姓才有资格进京控告。现实却是,即使到了京城,百姓的冤屈也未必能得到公正的对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绿野刚踏入京城,便被抓了起来。虽然如此,他的供词还是传到了乾隆皇帝的耳中。

乾隆皇帝下令彻查此事,前后八次下旨,最终由驸马福隆安负责调查。

福隆安查出周尚亲贪污的真相,周尚亲被判处绞刑,而直隶总督周元理因为袒护下属的不法行为,也被革职查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虽然贪官伏法,但梁绿野及其他告状者的命运却并未因此得到好转。

尽管乾隆下旨严惩贪官,但为了维护皇权的尊严,梁绿野等人因为越级上告,触犯了《大清律》。他们既是为民请命的义士,却也因聚众抗官的行为,最终被乾隆处以死刑。乾隆的态度显而易见:事情要解决,但告状的人也要杀了。

梁绿野的结局令人唏嘘,但他并不是唯一一个在告御状中付出生命代价的义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清朝,百姓告御状的道路注定荆棘丛生,甚至充满了死亡的危险。尽管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百姓可以随意接触这位“天子”。

清朝的法律对百姓越级上告有着严格的限制,尤其是乾隆朝后期,朝廷对“京控”“叩阍”的态度愈发冷酷。

“叩阍”是指百姓不顾程序,直接跑到皇宫门外喊冤,或在皇帝出巡时拦驾告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行为风险极大,稍有不慎,便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叩阍有三种方式:直接到皇宫门口喊冤、皇帝外出时拦驾告状、呈递封章。无论哪一种方式,百姓都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如果被发现是虚假告状,甚至可能被发配边疆充军。

康熙时期,皇帝尚且愿意亲自过问民情,偶尔接见拦驾告状的百姓。可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皇帝认为这种行为有失体面,拒绝接见这些拦驾告状的人。乾隆朝的“叩阍”案件逐渐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百姓的冤屈减少了,而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告御状的风险越来越大,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清朝相比,明朝的告御状制度虽然设立得更早,但实际运作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明朝初期,朱元璋曾设立允许百姓申冤的法令,并设立了专门接待百姓申冤的通政司。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无实质性的案件涌入,通政司的制度逐渐变得形式化,甚至形同虚设。

在明朝,告御状的风险极高。《大明律》规定,未经地方衙门层层审理,便直接向皇帝告状的百姓,可能会被判绞刑或其他严厉的惩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侍卫们通常会在皇宫门口或皇帝的车驾前将告状的百姓抓捕,甚至当场处死。尽管通政司的设立为百姓提供了一条申冤的渠道,但这种渠道的高风险让大多数百姓望而却步。

即便是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下,仍有百姓为了申冤,冒着生命危险去告御状。

清朝末年,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杨乃武的家人曾两次进京告状,但每次案件都被打回地方官府,最后还得靠慈禧太后出面,案件才得以平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清朝的“京控”与“叩阍”,还是明朝的通政司,百姓告御状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条平坦的路。虽然这些制度表面上为百姓提供了申冤的机会,但实际上,这些制度的运作充满了重重限制和高昂的风险。

梁绿野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他为民请命,却无法逃脱清廷的严苛惩罚。官场的腐败与皇权的冷酷相交织,使得百姓的冤屈难以伸张。清朝的井陉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明朝的告御状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示了封建制度下,百姓告官的艰难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