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传统国粹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根据考古发现,至今在各地仍有不少规模的瓷器遗址,比如武汉江夏区湖泗街道福桥街万柴路夏祠村就有一处湖泗瓷窑遗址群。遗址群位于夏祠村内,树立了对应的文保单位碑刻,仅从表面看,它被一派绵延山体覆盖,上面上满植被灌木,漫步其中,偶见零散的老物件堆积,也不知道是不是古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多数遗址群的区位一样,湖泗瓷窑遗址群的位置非常僻静,距离武汉主城区相当遥远。自驾的话,可走城市的白沙洲大道,向南出绕城高速,无缝转接到京港线,一直向南,在贺站街前向东转到福桥街,到湖泗街道后向北转到万柴路,过y140看到夏祠村即是。与主城区的热闹比,夏祠村这边全是自然的乡野面貌,乡道纯粹且安静,植被长势汹涌,蔓延在田埂、山丘与民房之间,除了标志性的电线杆、水泥乡道,还真找不到其它参考位置的方向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到遗址群所在的夏祠村,看到它并无特别之处。比如村子的规模不大,村口有田埂与池塘,还有蔓延的山丘一脉,海拔的话比不上武汉北边黄陂境内的高山,更接近丘陵地貌,几条小河断断续续经过,也被水草遮掩住。乡道还算宽阔,直通到村里,连接着所有民房,电线杆和行道树是标志物,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划分着村落的边界。车子可以开到村里,且空地还很多,停车自由,九月末尾的气候还是有点热,坐在村里树荫下,正要打听瓷窑遗址群,蓦然就看到它的文保单位碑刻就在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以为既然是文保单位,至少会有保护性的护栏做区分,修建一处大的平台或广场,针对性指引保护。遗址群的这处文保单位,低调的有些简单,它仅仅是由一块碑刻标记,建在乡道的边上,有密集的灌木遮掩,且周边没有任何突兀的标识。但转念一想也确实如此,相对于一些人文建筑等高大的文保单位,这类自然遗址(埋在地下地上标识算是自然)本身就很沉寂,并不需要额外的大肆宣传和张扬纪念,依照它本来的特点,保持不变便是最好的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继续打卡遗址群的过程就很有意思,主要是没有特殊参照物,所有的行程变得毫无目的。比如说,明明知道周围就是遗址群核心区,但偏偏地上的布局是自然的乡道、村庄和山丘,走过来看一下,普通的乡道边,有一栋民房;走过去看一下,是一块空地,被围起来走了菜园子;再走一圈,看到民房外,几位坐在椅子上休息的老人,他们也是一脸莫名。于是只好悻悻往村里走,就当是随意走动,不带目的,看有没有特别的标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里居中处有一座山丘,土包,不大,长满灌木从,中间有劈开的痕迹,猜测是附近居民收割的结果,灌木丛晒干,当作烧火的材料不错。因为是小山丘,来往走过的人不多,但也踩出了一条小路,又看到前面出现不少坟丘,应该会有人来此。只是山丘的位置是有点唐突,毕竟在村中间,如果山丘早于村子形成,那还能解释是自然成型的;如果晚于村子形成,那必定是有文化沉淀,你懂的。走了一小圈,周边没有路,只能返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在山丘上,看到地表长满了灌木丛,碎石也不少,地表环境很复杂。不过,也不是完全的碎石,部分区域泥土有,覆盖的枯叶也有,甚至还能看到不少破碎的瓦片、陶罐,目测看成色很旧,年代感突出。也就是说,附近确实存在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和物件,只能解释为是老旧的瓷器了。当然,这是在文保单位的区域,挖掘是不可能的,只能当作过客,看一下就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夏祠村出来,回到乡道的水泥路上,回头眺望村子,它的布局和规模,又像是变得高大上了。主要是村子的环境好,植被幽深,而关于湖泗瓷窑遗址群的,附近还真不止一处,这些遗址群曾经出土的精美瓷器已经在武汉博物馆做了专题展览,质感和工艺出类拔萃,代表了武汉地区也曾有过丰富的瓷器文化传承,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又失传了。(喵星人日志原创随笔文字,部分插图未及时标注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络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