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合川老农民】

农为国本,农业的发展与稳定,是国家兴盛的压舱石。

从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到今天的繁荣昌盛,中国农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将从农业的战略安全、农村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三个方面,全面回顾和总结新中国在“三农”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农业的战略安全

1.技术自主

中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从耳熟能详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到大豆玉米保卫战后的种业自主,再到围绕转基因技术的舆论斗争,中国的育种技术与产业自主得到了有效保障。

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研究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团队研发的超级稻品种,亩产量屡创新高,为中国粮食自给自足提供了坚实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2003年,国际粮商对中国发起大豆战争,这引起我们对种子安全的关注,此后,中国在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的育种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实现了种子的自主化,减少了对外依赖,增强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转基因技术自进入公众视野种就一直争议不断,十年前,舆论波诡云谲,阻断了中国有序推进转基因作物的自主研究进程,致使农业科研人员一段时间内只能以“分子育种技术”来回避那个千夫所指的名字。

而如今,社会大众对于转基因的认识终于回归理性,各大农业科研院的种质资源库与分子育种平台也有序展开,为其后续的市场化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实现了从最初的简单农具到现在的智能化农机。最难能可贵的是,相关产业链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如国产的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等设备,不仅性能优越,而且价格合理,深受农民欢迎。

并且,我们农业机械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与当下的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国产的植保无人机、植保机器人在中国多样化地理环境的加持下,已然具备了国际领先的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疆植保无人机在美国展会亮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产的喷施机器狗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成为中国农业技术自主化的新方向。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准管理和高效调控。

例如,智能温室、精准灌溉系统、智能病虫害监测系统等,智能水肥一体系统,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减少了环境污染。智慧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肥一体系统

2.国储系统的构建

无论是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米棉大战,还是2003年的大豆战争,都无一例外地提醒着我们建立国家粮食储备系统的重要性。

2000年5月18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正式成立,2005年其成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主体,以维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粮食市场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储粮,粮食安全的定海神针

在2005年的小麦玉米保卫战中,中储粮对国际粮食炒家说出了那句霸气十足的话:“中国的储备粮是一亿吨,足够全中国人吃一年,敢来炒作粮食,就先考虑自己能不能吃下这一亿吨”。

国家粮食储备系统是一个国家农业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有助于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

自隋唐时期就有成体系的粮食储备系统(中央、地方、义仓三级粮仓系统),而今天的中国所构建的粮食储备系统具有更广阔的纵深,储备的能力也不仅仅局限于主粮,还包括肉类等储备条件更苛刻的食物。

2018年,我国猪肉价格受非洲猪瘟影响,一度飙升到40元/斤左右。这时候,正是国家粮食储备系统释放大量猪肉平抑,才确保猪肉价格趋于正常。

同样,在遭遇特大天灾时,国家粮食储备系统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彰显了其在国家战略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不仅摧毁了许多房屋和基础设施,还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导致粮食供应紧张。

地震发生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紧急调运中央储备粮到灾区。中央储备立即集中力量向地震灾区投放粮油、燃油等物资,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为了防止因粮食短缺引发的市场混乱,国家粮食储备系统在灾区周边地区增加了粮食供应,确保市场价格稳定。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国家粮食储备系统继续提供粮食支持,帮助灾区人民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并且通过向灾区提供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支持灾区恢复农业生产,保障未来的粮食供应。

2020年初,我国爆发了新冠病毒疫情,疫情迅速蔓延,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疫情期间,许多地区实行了严格的封控措施,导致物流受阻,市场供应紧张。

为此,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协调各地粮食储备库,确保粮食供应充足。

同时,为防止因疫情导致的市场恐慌和粮价上涨,国家粮食储备系统加大了市场投放力度,确保市场价格稳定。

可以说,国家级别粮食储备系统的建立,是其对于天灾、市场波动的应急能力的构建。

3.开荒开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荒地开垦工作。其中,北大荒和新疆的开垦尤为突出。

北大荒曾是一片荒芜之地,但在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下,如今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大荒开垦

新疆建设兵团更是从无到有,将戈壁滩变成了肥沃的农田。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新疆再次成为农业开发的热点地区,作为构建全新国际秩序的起点,这个未来的粮仓将为中国的全球化战略提供坚实的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疆石河子市棉花种植基地,建设兵团开荒的重要成果

4. 水利建设

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命脉,自古就有像都江堰这样的伟大水利工程,造就了天府平原沃野。

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微观上来说,我们修建了一系列引流灌溉的水渠,为各地的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比如位于河南省林县的红旗渠,它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伟大工程。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成功地将漳河水引入林县,解决了当地长期缺水的问题,被誉为“人工天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旗渠俯瞰

在宏观层面,为了协调全国的水资源,我们在各地建设水网。

其中耳熟能详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仍在持续进行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旨在解决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特别是北方地区长期缺水的情况。该工程通过将南方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调往北方,以满足北方地区的用水需求。

南水北调工程结构宏大,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线路,其中东线和中线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西线仍处于规划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水北调工程线路图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的扬州市江都区抽取长江水,利用现有的京杭大运河及平行河道逐级提水,通过山东境内的多个湖泊调节,分别向北输水到天津和山东的部分地区。东线工程全长约1467公里,年调水量约96亿立方米。

中线工程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取水,通过新开挖的渠道和现有河道,向北输水到北京、天津等地。中线工程全长约1432公里,年调水量约95亿立方米。

此外,在我国云南地区,也有滇中引水工程,旨在解决云南省中部地区(简称“滇中”)长期存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滇中引水工程线路图

可以说,水利工程是振兴农业的基础,新中国在水利工程上的成果有目共睹,这也是保障粮食产量增加的最关键的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

农村是农业的运行之地,它是粮食产出的场所,因此农村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好坏状态。

在熬过工业立国的艰难岁月后,全面迈向工业化的中国,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了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总纲领。

由此,从取消农业税到基建下乡、产业下乡,农村被作为应对全球化危机的压舱石而大量投资。农村通了路,通了电,通了水,通了气,通了网,面貌焕然一新,大量现代化的新村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市双流区云华新村

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不仅改善了农村的交通、通信、电力等条件,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农村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尤其是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经历了从合作社到包产到户,再到混合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则经历了从封闭单一到开放多元的演变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邡市师古镇红豆新村,图中央为村里的祖传红豆树

从曾经的乡镇企业到今天不断涌现的生态产业,农村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单位,而是山水田园空间资源综合立体的复合型产业。这种产业逻辑,也使得农村相较于城市拥有其独特的生态位优势,为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农民生活地位的改善

农民是农业的运行之人,是农村的生机与灵魂之所在,正所谓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而新中国对于农民生活地位的改善,算得上是冠绝蓝星的伟大成就。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使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不再受旧时代的地主压迫剥削。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了初步改善,温饱问题有所缓解。农村扫盲运动的开始,也使农民的文化素质逐渐提高。

1958年开始,全国普遍建立了人民公社,实行“一大二公”体制。在那个内外交困的年代,人民公社客观上形成了对于农村基层的有效组织,维护了乡土社会的稳定,发展了农村的集体经济,为后来的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打下了文化基础。

那个时期,虽然农民的物质生活资料相对匮乏,但精神生活较为充实。人民公社将农民组织起来,以较低的社会成本完成了共和国早期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为释放社会经济活力,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大大增强,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此外,国家恢复高考,给予广大农村群众接受教育进步的空间。笔者的父亲作为当时全村唯一考上大学的学生,也正是利用这个机会,走上了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

而后,城镇化的加速,一方面使得乡镇企业繁盛,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也造就了类似于“华西村”这样的经济神话。另一方面,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大量农村子弟拥有了进城务工的机会。

闲时回家种地,忙时进厂打工,这给予了农村人口更为灵活的生存路径。

而新型农村业态的兴起,也给予了农民不必背井离乡就能获得高收入的机会。

比如,位于成都双流区的黄龙溪欢乐田园,就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人均增收达到3000元/月,一些核心岗位甚至能给村民提供区内农业种植管护和技术指导,月收入超过一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龙溪欢乐田园里的羊驼和农博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作于黄龙溪欢乐田园的村民高子平,他的工作是区内农业种植管护和技术指导,月收入过万

随着农民的收入提升,其消费水平也显著提升,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从基本生活需求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转变。

国家大力投资农村基础设施,五通下乡实现了全覆盖,都已经通到了村村户户。信息化的技术成果向农村下沉,廉价高效的物流快递可以直达农村,这使得农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作为一名从小一到寒暑假就会回农村住上好几个月的80后,我的感受颇为直观。小时候,外婆家里烧的是蜂窝煤,做饭用的是柴火,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小朋友们玩的是泥巴、虫子。而2010年,我回家看到侄子坐在电脑前玩跑跑卡丁车,当时就震惊了。

去年又回老家,发现当地新村闻名遐迩,美不胜收,村里还修了一个不逊色大城市的亲子游乐园。最为感慨的是,针对当地村民,游乐场的全年通票不到100元,这价格放在城市里简直想都不敢想象,看得旁边一位从成都带娃回老家的朋友只想回来当村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邡市师古镇红豆村儿童乐园小火车

此外,国家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使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较1949年增长了331.2倍,较1978年增长了108.4倍。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面正在稳步扩大。

农村居民获得感的提升,虽然仍有极大的进步空间,虽然在微观对比上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实事求是地说,在中国这样一个现代化起步晚,人口数量庞大,地理环境多样导致发展难度和成本不均衡,以及未曾对外殖民掠夺来借外力发福利的条件下,我们仍然能看到中国农村样貌、中国农民生活整体持续的改善,这已经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了。即便我们出于谦虚而不去自夸,但至少也不能妄自菲薄。

结语

中国之所以伟大,不在于它完美无缺,不在于它样样都遥遥领先。而在于它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以一种不损害他人而是不断自我鞭策的方式,走出一条具有独特色彩的现代化、全球化的王道之路。

这是撼动殖民掠夺这种“损不足而补有余”霸权之道的伟大实践,亦是弘扬“损有余而补不足”王道之路的伟大实践,是构成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破局之底气!

而中国农业的发展,就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今天回顾农业的发展,也是在回顾这个伟大的共和国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