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刚毅

他,曾于2006年和2009年连续四度获得“全国师范院校师生书法大赛”教师组一等奖……

在那悠长岁月的画卷里,他以笔为舟,墨为海,穿越风雨,四度问鼎“全国师范院校师生书法大赛”教师组的巅峰!他的名字,如同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温暖而耀眼——汤錫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故事,是关于梦想、坚持与蜕变的诗篇,每一笔一划,都镌刻着“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的深刻哲理。

自幼,汤錫柏便与笔墨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份情缘,源自那位在乡间享有盛誉的堂叔——汤邦达,一位以书法名扬四方的教书先生。每当夕阳洒满青石板路,汤邦达家的小院便成了书法与文化的交汇点,茶香袅袅中,他与同乡刘集贤先生相对而坐,挥毫泼墨,谈笑风生。那是一场场关于美的对话,关于心灵的碰撞。小錫柏,便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悄然种下了对书法的热爱,那颗种子,在时间的滋养下,逐渐生根发芽。

梦想的道路从不是铺满玫瑰的坦途。年少的他,虽有满腔热情,却如同初生的雏鹰,不知方向,更无师承。家庭的拮据,让他难以触及那些珍贵的书法典籍,但他从未放弃。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江西日报》《井冈山报》成了他最好的老师,每一份报纸,都被他视为无价之宝,字里行间,他寻觅着书法的奥秘,从标题和正文中各类美术字体,再到那些风格迥异的综艺体,他都一一临摹,乐此不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报纸上的字,或大或小,或刚或柔,它们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汤錫柏心中艺术的源泉。他用稚嫩的手,一遍遍地勾勒,一遍遍地感悟,那些看似平凡的笔画,在他眼中却蕴藏着无尽的魅力。他不懂何为篆隶行草,却懂得用心去体会每一个字的韵味,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美的传递。

岁月悠悠,汤錫柏的笔下,逐渐绽放出属于他自己的光芒。那些曾经简陋的练习,汇聚成了他日后辉煌的基石。他的美术字,工整而不失灵动,严谨中透着艺术的气息,在学习与工作的舞台上,他凭借这一手好字,赢得了无数的赞誉与认可。

回首往昔,汤錫柏的书法之路,是一段关于坚持与热爱的传奇。他用行动诠释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告诉我们:无论起点多么卑微,只要心怀梦想,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终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而那份对书法的热爱,也如同他笔下的每一个字,永远镌刻在他生命的画卷上,熠熠生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久而久之,他练到了一手好的美术字,也在学习和工作中派上了用场。从初中到高中,班上出黑板报、办学习园地和节日特刊等这一揽子活儿都由他一个包干了。这些活儿干得很好,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和称赞。也许是他字写得好,还在上高三的他就被县政府抽调到县委大院写宣传标语。那活儿可难干呀,要用油漆写在墙壁上,有的还要爬在楼梯上,在高高的墙面上写大大的字,没有一点真功夫是拿不下这活儿的!

比起学写字来,他还是更喜欢画画的。没有人教,他就自个儿练,没有美术资料,就收集旧报纸、把报纸上的插图和画作剪贴起来,作为画画的样本。那时能找到的美术资料就是连环画本了。他就照连环画里的人物、山水图样临摩绘本,是什么就学什么。《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连环画册更是他的最爱。平时写写画画不说,就连上课时间也不放过。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就在课本上画画写写,梁山泊一百零八将、西游记的唐僧师徒等…一个个人物图像都涂在课本上的空白之间。有一次上历史课时,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拎起他的历史课本书,扬给同学们,啧啧称奇!

1966年,他高中毕业了。填志愿时,他填报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后来景德镇陶瓷学院派员到他学校(吉安县永阳中学)为他一个人举行招生考试。后来,几经周折,考上大学,来到吉安师范学院任教。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师范院校都开设了书法专业课程。学校要他上书法课,他便成了吉安师范学校专职书法教师。那时的书法教学困难重重,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编的教材和课本。他就自己动手编写毛笔、钢笔和粉笔“三笔”字的书写训练教程,认真备课、编写教案。上好每一课。他在书法教学中,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和书写基先技能相结合,课堂上对应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条分缕析、讲清讲透,然后动手在黑板上示范书写,用直观教学的方法,传授三笔字的书写基本技能技法。课后还要给学生体布置毛笔字训练的作业,每天半个小时的“写字课”,用“简易小黑板”练写粉笔字,在学校统一购置的毛笔“大字本”和“钢笔书法练习本”上完成每天的习字任务…学校经常举办各种书法讲座,成立了各种书法团社织,举办多种形式的三笔字书写比赛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得那时,每当一场全校性的粉笔字书法比赛结束后,学校的操场和篮球场地,就成了白花花一片的粉笔字海洋。每一幅粉笔字作品都受到师生们的广泛关注。人们穿梭其间,观摩、学习、点评、切磋…那场面多热闹!

他一直重视对学生进行常规的书写训练,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书写技能方面,投入了不少心血和气力。

他批改毛笔字作业,不仅评出其优劣处、还要指出其问题存在的根源,最后还要书写一个范字给学生临习用;批改粉笔字作业,他就在晚自习时,下到各个班级,检查学生的作业,当面批改学生在小黑板上写好的粉笔字,边写边讲,边评边改、示范书写、直观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9年,他组织全校学生积极参加全国首届师范学校粉笔字大赛活动。经过初赛、复赛,他和四位学生被选到北京参加决赛。他带领四位学生刻苦训练,积极备战,在北京朝阳师范的决赛中发挥良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荣幸地登上领奖台,为学校捧回了“组织金奖”的光荣牌匾。几十年春风化雨、甘作人梯。历年来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各类书法大赛,数十人获等级奖。他也多次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等单位评为“优秀园丁”等光荣称号。

1992年,学校几位同事找到他,要把他们的孩子放到他那里跟他学书法练写字。还为他招集了六个学员,安排了开班上课的场地,要他答应他们的请求。就这样,他这个“汤老师书法班”就赶鸭子上架了。一眨眼间,三十年时间过去了。当年和他一道开班带课的培圳机构大多已呈星零,只剩下他一家“硕果仅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办书法班赚钱不是目的,口碑才是追求:他的书法班招收各种年龄段的学员。小至幼儿园的学前儿童,大至头发花白的老人。有大中小学校的在校学生,也有社会青年和成年人等。书法班常年开课,常年招生,学员可随时报名,自选学习内容,自定上课时间,教学方法与别人大不一样:学员不分班,也不上大课。不统一教学内容,也不统一教学进度。师生一对一、面对面地进行书写训练。课堂上教师先给来上课的学员分发本堂课上要练用的毛笔(或硬笔)字练习本,学员便开始进行写字临习练习本上的范字。教师则依次检查学员的书写训练情况,并手把手地教学员纠误改错,领会要领、提高书写技能。用这种文学方法来办班,其中的辛苦劳累,只有他自己才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上课前,要为学员准备好课堂练习本,并在这些课堂练本上写好范字。这得花多大的气力。学员年龄有大小,基础有高低,进度有快慢。有的学硬笔,有的学毛笔,有的学楷书,有的学行书;有初学习字的,有开始创作训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们来上课了,就要给他一本练习本。练习本上的每一页的第一行字,都是他亲自出写出来的。积年累月,他写下了多少毛笔字和钢笔字啊!更为辛苦的是,学员在课堂上练写出来的每一个毛笔字,或硬笔字,他都要手把手地教学员书写出来。耳提面命,言传身教。老师虽然辛苦,但学员却都能得到很好的收益。

有这样一段师徒佳话,如同墨香中绽放的莲,静谧而深远,讲述着汤锡柏老师与郭文忠之间那份超越时空的艺术传承。

万安县至吉安市,不过百里之遥,却仿佛隔了千山万水,只因那份对书法的纯粹热爱与执着追求,让这段路途充满了传奇色彩。郭文忠,一个对书法抱有无限敬仰之心的青年,怀揣着满腔热忱,三次踏上前往吉安的征途,只为能与心中的书法老师——汤锡柏共赴一场书墨之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命运似乎总爱在人最渴望之时轻轻按下暂停键。三次邀约,三次落空,每一次的失望都如同冬日里的一缕寒风,却也意外地锤炼了小郭的坚韧与耐心。于是,小郭寄来了一封封求教信笺。跨越了地理的界限,成为了他们之间最真挚的书法交流桥梁。字里行间,不仅是书法的探讨,更是心灵的触碰与共鸣。

汤锡柏老师,以他那双阅尽千帆的慧眼,细细审视着小郭每一幅习作,或圈点批注,或亲笔修正,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无私奉献。在这些往来于纸间的书信中,小郭仿佛能听到老师的谆谆教诲,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

终于,在那个春日的午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两人于吉安市的某个地方,迎来了迟到的相见。那一刻,所有的等待与期盼都化作了无言的激动与感激。小郭望着眼前的恩师,眼中闪烁着对书法无尽的热爱与崇拜;而汤锡柏老师,也从这个年轻人的眼中看到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年光阴,十数封信件,见证了小郭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如今,他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了,是吉安市书法界的佼佼者,用他的笔触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段书信往来的岁月,以及那位在远方默默指引的恩师——汤锡柏老师。

这段故事,如同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墨色浓淡相宜,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陷入深思: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有多少人愿意放慢脚步,以书信的方式,去聆听、去学习、去传承那些古老而纯粹的艺术与文化?或许,这正是郭文忠与汤锡柏老师师徒情谊最为动人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与珍视的宝贵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吉安这座古韵悠长的城市里,汤老师有一位特殊的年逾八旬的书法知己。他就是书法家田芳兰教授。他的名字如同他笔下的墨香,弥漫在每一个热爱书法的心灵深处。岁月悠悠,四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但那份对书法的执着与对汤老师的友情,却如同陈年老酒,愈久弥香。

田老师说:“我能深深爱上书法,并取得今天这些成绩,离不开汤锡柏老师四十多年前书法赛获得一等奖,对我的触动,大大激发了我的兴趣爱好!让我立志要学好书法!”

那是春风和煦的1982年,吉安师范的校园里,一场盛大的全校师生书法大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汤锡柏,以其笔走龙蛇、力透纸背的书法技艺,一举夺魁。那一刻,汤老师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无数青年学子的心田,其中就包括了一位被深深触动的田芳兰老师。

田老师站在人群中,望着那幅获奖作品,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激动与敬佩。那不仅仅是对技法的赞叹,更是对那份坚持与热爱的共鸣。他暗暗立誓,要以汤老师为榜样,将这份对书法的热爱化作笔下生花的动力,勤学苦练,不负韶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十年风雨兼程,田老师的书法之路,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学习、模仿到创新,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坚持。如今,他的书法作品已遍布吉安的大街小巷,每一幅都承载着他对书法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感悟,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人们不仅被其精湛的技艺所折服,更被那份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所感动。

更令人欣慰的是,田老师对书法的热爱与坚持,如同一股清泉,滋养了他的家庭,特别是他的子女与孙女。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中成长,他们自然而然继承了这份对书法美的追求与创造。其中,田老师的孙女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书法系,成为硕士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续写着家族与书法的不解之缘。

田芳兰老师与汤锡柏老师之间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书法互相学习、切磋,共同进步的佳话,更是对“学无止境,艺海无涯”精神的生动诠释。它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几何,只要心怀热爱,勇于追求,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而这份光芒,不仅会照亮自己的路,也会温暖并激励后来者的心。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墨香为舟,以笔锋为桨,划破静谧的时光,留下一道道深刻而温润的痕迹。他的名字如同春风化雨,悄然间让无数墨香爱好者心驰神往,其中不乏远道而来的求学者,他们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缓缓展开在世人面前。

千里迢迢,只为墨香。山东青岛,一个海天一色的地方,与吉安相隔千山万水。然而,这份距离并未能阻挡住刘兴林先生一家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刘先生携妻带子,跨越千山,只为寻得这位书法大师,让两个孩子能在其指导下,于笔墨间找寻到心灵的宁静与成长的足迹。一年级与三年级的两个小男孩,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他们恭敬地行下拜师礼,那一刻,仿佛连空气都为之动容,见证了传承与希望的交融。

在大师的指导下,刘家父女三人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墨香四溢,笔下生花。他们的进步,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迅速而茁壮,让人不禁感叹,艺术的魅力竟能如此深远地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耄耋之年,追梦不息。在吉安市的另一端,青原区富田镇,有一位名叫黄为贵的老先生,他已至耄耋之年,却依然怀揣着对书法的无限热爱与追求。八十四岁高龄的他,本应享受天伦之乐,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求学之路。这份勇气与决心,让人肃然起敬。

黄老先生托人辗转找到他这位书法老师,表达了想要拜师的强烈愿望。汤老师初闻此事,心中虽有感动,却也担忧老先生的身体。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先与老先生的家属沟通,确保这一决定不会对老先生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幸运的是,家属的支持如同春风拂面,让这份师徒之缘得以延续。

于是,每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耀在吉安的大地上时,黄老先生便已踏上了前往书法室的征程。他倒转几趟公交车,穿越熙熙攘攘的街道,往返近百公里,风雨无阻。这份坚持,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更是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最好诠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吉安古城一隅,隐匿着一间古朴而雅致的书法室,时光仿佛在这里缓缓流淌,每一缕墨香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与不朽的情怀。室内,黄老先生与书法大师相对而坐,两人的身影在昏黄的灯光下交叠,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一笔一划间,不仅是墨与纸的交融,更是两位灵魂深处的对话,跨越了岁月的长河,寻找着那份最纯粹的艺术共鸣。

老师的教诲,如同春日里细雨绵绵,悄无声息地滋养着黄老先生心中那片干涸已久的艺术之田。每一个字,每一笔,都蕴含着大师对书法的深刻理解与无尽热爱,它们化作甘霖,让黄老先生的心田绽放出新的生机。而黄老先生,则以他那份难能可贵的勤奋与执着,回应着这份恩赐,他的身影在书法室里日复一日地坚持,成为了众人眼中最美的风景线。

岁月悠悠,黄老先生的书法技艺如同老酒,愈久弥香。他的书法作品,每一幅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致敬,每一笔都蕴含着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与深刻理解。我们不仅被那流畅而富有韵律的笔墨所吸引,更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年龄与地域界限的热爱与坚持,它像一股温暖的力量,穿透心扉,直抵灵魂深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黄老先生与众多书法爱好者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人们浮躁的心灵。刘兴林先生一家千里迢迢求学,黄为贵老先生耄耋之年仍追梦不止,他们的身影在书法的世界里熠熠生辉,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灯塔。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道理:梦想不分年龄,追求无问西东。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无论前路多么崎岖,只要勇敢前行,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不仅仅是一句古诗的吟唱,它已化作了汤锡柏老师笔下跃动的墨魂。这位年逾古稀的书法家,以笔为舟,墨为海,穿梭于历史与现代之间,书写着对书法艺术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安,这座承载着厚重文化的古城,仿佛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过往的辉煌。汤锡柏老师,便是这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故事,如同古城墙下静静流淌的江水,缓缓讲述着坚持与梦想的力量。在他的工作室里,墨香四溢,每一幅作品都是时间与情感的凝结,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展现,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与诠释。

每当夜深人静,灯火阑珊之时,汤锡柏老师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笔一划间,仿佛在与古人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古老的碑帖,在他眼中不仅仅是纸张的堆砌,而是先贤智慧的传承,是灵魂的共鸣。他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份文化遗产细细打磨,让其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这片充满墨香的天地里,不仅有汤锡柏老师孤独而坚定的身影,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道中人。他们或年轻或年长,却都怀揣着对书法的无限热爱,相聚一堂,共研墨法,同享那份来自心底的震撼与感动。他们的故事,如同点点繁星,虽远却亮,照亮了书法艺术的传承之路,也温暖了每一个追梦人的心房。

当我们漫步于这墨香四溢的世界,不禁会思考:书法之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技艺的磨砺,还是心灵的归宿?或许,它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永恒追求。在书法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故事的书写者,用笔墨勾勒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