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冒死从海外偷回一根藤蔓,救了我国千万百姓,今却被很多人遗忘
奶糖味的糖果
2024-10-06 13:48江苏
在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福建商人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不顾生命危险,三番五次冒险出海,只为偷运回一种神奇的作物。这种作物不惧干旱,产量惊人,储存方便,最终拯救了无数饥民于水火之中。然而,时光流转,这位英雄的名字却渐渐被人遗忘。他究竟是谁?他带回的又是什么神奇作物?为何他要冒这么大的风险?这个作物又是如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万历十年(1582年),福建沿海一个名叫陈振龙的商人正在码头忙碌地装卸货物。他年约三十出头,身材精瘦,脸上布满岁月的沧桑。陈振龙出身寒微,祖辈世代务农,在福建沿海一带耕种。然而,这片曾经孕育生命的土地,如今却成了他们一家的噩梦。
就在前一年,福建再次遭遇了严重的旱灾。陈振龙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龟裂的土地,心如刀绞。往日郁郁葱葱的稻田,此刻只剩下枯黄的秸秆在风中摇曳。他的父亲陈老汉蹲在田头,双手颤抖地捧起一把干裂的泥土,眼中闪烁着绝望的泪光。
"又是一年颗粒无收啊!"陈老汉叹息道,"咱们家的口粮怕是又要靠借贷度日了。"
陈振龙默然无语,心中却暗暗发誓: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这种困境,不能让父母和弟妹们再受饥饿之苦。
福建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常遭遇旱灾。据史料记载,仅在万历年间,福建就发生了多次大旱。万历三年(1575年),"闽中大旱,禾苗槁死";万历七年(1579年),又"大旱,赤地数千里";万历十三年(1585年),更是"大旱,米价腾贵"。每逢灾年,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惨状令人不忍卒睹。
陈振龙的家族也深受其害。他的祖父就是在一次大旱中因饥饿过度而去世的。临终前,老人拉着年幼的陈振龙的手,虚弱地说:"孩子,我们种的土地已经不行了,总是干旱。你一定要想办法,能救活咱家人就是救活咱家。千万别让弟妹也饿死了。"这番话深深刻在了陈振龙的心里,成为他日后奋斗的动力。
为了改变家境,陈振龙决定离开家乡,到沿海城市闯荡。他跟随一位远房亲戚学习经商之道,从最基础的搬运工做起。凭借着勤奋和机敏,陈振龙很快就掌握了贸易的诀窍,开始独立经营小生意。
在与各地商人的交往中,陈振龙听说了许多外国的奇闻异事。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来自菲律宾的西班牙商人。那商人谈起他们国家有一种神奇的作物,不怕旱涝,产量极高,而且易于储存。陈振龙听得入神,心想:若能将这种作物引进家乡,岂不是可以解决旱灾带来的饥荒问题?
就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陈振龙心中萌生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弄到这种神奇的作物,带回家乡,拯救那些饱受饥饿之苦的乡亲们。
然而,要实现这个想法谈何容易?当时的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私自出海是要被处以极刑的。更何况,西班牙人为了垄断贸易,严禁将这种作物的种子带出菲律宾。陈振龙深知,这将是一场九死一生的冒险。
但是,每当想起祖父临终的嘱托,想起那些饿殍遍野的惨状,陈振龙就下定决心: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将这救命的作物带回家乡!
就这样,陈振龙开始了他的秘密计划。他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个愿意冒险偷渡到菲律宾的船家。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陈振龙悄悄登上了那艘破旧的渔船,踏上了他改变家乡命运的冒险之旅。
海外奇遇,发现救命神草
陈振龙踏上菲律宾的土地时,已是万历十一年(1583年)的初春。这座被西班牙人统治的岛屿,与他熟悉的福建海滨截然不同。街道上熙熙攘攘,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络绎不绝,形形色色的货物堆积如山。
初到异乡的陈振龙并不知道从何下手。他只能装作一个普通的中国商人,在市集上四处游走,希望能碰到那个传说中的神奇作物。可连续几天下来,他除了见到各种香料、布匹和珠宝外,并没有发现任何特别的农作物。
就在陈振龙快要灰心丧气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那天,他在一家酒馆里遇到了一位同样来自福建的老乡。两人相谈甚欢,那位老乡得知陈振龙是第一次来菲律宾,便热情地邀请他去自己的住处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