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养?

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

当一个人的好事放肆宣传的时候,那就是贪图名利和回报了,称不上教养。

当一个人做完好事,默默地离开,不要任何回报的时候,教养就体现了。

和有教养的人在一起,没有什么压力,生活总是充满阳光,时光总是清新的。

有教养的人,总是善良得恰到好处,润物于无声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设身处地的关爱。

郑板桥,清代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世人都知道他擅长画竹,殊不知他还擅长画梅。

他在苏州的时候,居住在梅花巷,巷子里有一个邻居、秀才,叫吕子敬,以卖画为生。

吕子敬的画作,卖得最好的,就是梅花类型的画作了。

吕子敬卖画的时候,有一句广告词:“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

郑板桥了解了吕子敬的家庭情况后,从此不再画梅花,还总是告诉求画的人:“我的梅花,和吕先生比,差远了。”

但凡有求梅花画作的人,郑板桥都会推荐到吕子敬家去。

有一位告老还乡的吏部尚书,点名郑板桥,画“梅花幽谷独自香”。郑板桥笑着说:“这样的意境,只有吕先生能画出来,我是爱莫能助啊。”

吕子敬帮尚书完成了画作,得到了两百银子,非常得意。

三年后,郑板桥搬离桃花巷,吕子敬来送行,发现一幅非常有风骨的梅花画作。顿时,吕子敬恍然大悟,也感激不尽。

原来,郑板桥发现吕子敬家庭穷困,真正的收入来源,只有卖画。若是郑板桥亮出了自己的梅花画作,就会导致吕子敬的画作,卖不出去了。

郑板桥写过一句诗:“兰梅竹菊四名家,但少春风第一花。”

是的,他春风里的第一枝花,送给了需要养家糊口的吕子敬。还把春风,也悄然送进了梅花巷。

谁都有生活的难处,但是谁都不想外人揭露自己的难处。

若你大张旗鼓地帮助别人,摆脱难处,那就会让人失去尊严。

善良的人,总是设身处地的关爱他人,给人温暖,却没有痕迹,如春风拂过人的脸颊,却来无影,去无踪。

教养,就是我对你好,你不一定知道,你也没有任何的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无需提醒的自爱。

郑板桥3岁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又找了后妈郝氏。

幸运的是,后妈对他很好,不曾受到亏待。

15岁的时候,他的后妈也过世了。

成年之后,他做了官,但都是小官,收入很低。

面对困顿的生活,他积极求变,开始了卖画的生涯。

他毫不隐晦地对买画的人说:“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有一次,大盐商姚有才请郑板桥写对联。郑板桥要价两千两。

姚有才磨磨唧唧,给了一千两。

郑板桥挥笔写下上联:“饱暖富豪讲风雅。”然后停笔了。

这下,姚有才着急了,又拿出一千两。

郑板桥再次拿起笔:“饥馑画人爱银钱。”

他的个性,就像竹子一样,笔直,挺拔,就算遇到权贵,也不会弯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人生如竹,在一个行业里扎根,在人世间抬头做人,钱财是最大的底气。

善良的人,不是把爱全部给别人,也会把爱留给自己。

爱自己,就是不善良过度,善良之中,还带着一点锋芒,还能够让自己生活更好一些。

做人,有原则地赚钱,有底气地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没有必要总是低声下气地讨好他人,丢了自己的尊严。

还有,学会了爱自己,家人才会对你放心;家庭才会因此过得殷实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发自本性的博爱。

郑板桥在官场,虽然职位很低,但是他从不马虎,不爬高踩底。

到潍县做官时,他在衙门的墙壁上挖了很多小孔,说:“出前官的恶俗之气。”

山东巡抚找他要画,他勉为其难地画了,但是在画作上写了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意思是说,大人你要多听一听民声,没有必要为难小吏,把感情用在实处。

在地方闹瘟疫的时候,不良商贩抬高物价,百姓吃饭都成了问题。郑板桥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因为没有及时请示上级,丢了工作。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

一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那么他在任何位置上,都应该保持本色,别被污染了。

农民变了官员,就开始站在农民的对立面,就为虎作伥,这不是教养,这是忘本。

善良的人,一定可以做到日行一善,举手之劳。

心眼里有同情心的人,遇到扫大街的阿姨,会投出赞美的目光;遇到推板车的老头,也会顺手推一下;遇到独行的孩子,会问一问“需要帮助吗,迷路了吗”;遇到种地的农民,也会主动让路;遇到带孩子的女人,及时让座。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样的道理,一生践行,那就是最长久的教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一个人骨子里的教养,是不要伪装的,就是一层一层被人剥开,最里层也是温暖的。

有人说:“天国般的幸福,存在于对真爱的希望。”

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那就努力去爱他人,爱自己,爱世界。

释放爱的时候,你会变得柔软,也会变得自信,还会变得高大。

愿你我,揣着明白装糊涂,爱无痕,爱无声。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