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数据持续低于预期,算不算是通缩的表现?
通缩是什么概念?
通缩意味着经济衰退,这当然会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对此,央行做了一个评估:中国经济不存在长期通缩的问题。从通缩的定义上看,完全正确。
通缩一般指通货物紧缩(deflation),货币量减少,货币流通速度转慢,这样货币价值开始高估,钱变得值钱了,物价开始下跌。
我们的货币量减少吗?
相反,我们的印钞机一直在加班,从未有休假;
这些年来,M2的增长太给力了,怎么会出现通货紧缩?
这就有了个问题,既然不缺少流动性,为什么汽车、房子这些大消费在降价?其实,焦点不在这。
应该说,楼市的价格非常特殊,近些年一直有明确的限跌令。
限跌是逆市场的行为,正常的市场条件下,价格是供求关系的调节工具,通过价格的变化保持市场的平衡,如果价格工具失灵了,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情况,市场将充满了假象。
比如:现在房子卖不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价,如果还是卖不出去,那就继续降;这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判断楼市的走势,卖方与买方也很容易确定一个合理的动态价位。限跌,买方卖方都晕圈了?二手房市场买卖双方很难谈的拢,买方赌的是你卖不掉,直接来“捡漏”,上来先砍一半,卖方当然不乐意同,成交量立马下来了。这就是价格工具失灵的后果,百害而无一利。
既然行政手段干预价格是逆市场化的行为,实际呈现于我们的也是销量每况愈下,楼市一片沉寂,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限跌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
背后的逻辑是土地财政。
如果允许房价下跌。会跌多少?北大国发院的姚洋说40-50%,非主流学者谢国忠说70%,跑到美国的翟山鹰说80%,王健林说20%。
谁说得对?
如果政府性收入60%拿掉,那么,姚洋、谢国忠、翟山鹰说的都可行,现在的局面是政策失灵了,限跌令彻底废了,年度内楼市量价齐跌,价格开始回归真实市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政府性收入的60%不能拿掉,那么,政策就必须全力救市。
九月会议又出台了强有力的政策,从市场语言回应市场的变化,降息、降首付,政府收购,保房地产也是在保土地出让金,是在保地方财政,相信市场会有明确的反应。
而政策的核心价值就一个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