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同年间,中国没有太平可言。太平天国在南方兴风作雨,捻军在华北东征西讨,而回民又在西北、云南制造分裂。而三者之间又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导致清朝的军队疲于奔命。尤其是在西北,回民、太平军和捻军都参与其中,不仅破坏了西北的经济,还阻断西北交通,导致大量领土的沦陷。清朝在平定西北上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导致海防的投入缺乏资金,严重制约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本文则主要讲讲捻军挺进西北的事情。

一,张宗禹挺进陕西,左宗棠为何迟迟不动身

早在1862年,安庆陷落,陈玉成就派遣共王陈德才、启王梁成富、遵王赖文光、祜王蓝成春带领3万大军远征西北,试图和回民合作,在陕甘开创新天地。西北军进入陕南后,张宗禹也带领捻军向关中挺进,双方出现了默契。而回民则在马化龙、白彦虎、任武等极端分裂主义者的煽动下制造暴乱,大屠杀在陕甘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太平军是和回民有联系的,不然陈玉成也不敢冒然派遣大军远征西北。不过西北和安徽相距如此之远,陈玉成敢让大军跨越湖北、河南等省到达陕西,肯定是一次军事冒险。很快,天京被围,捻军和西北军都向东撤离,在路上又遭遇了湘军和僧军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

天京陷落后,赖文光和张宗禹会师,将太平军和捻军合并改造,组建了新捻军,并将步兵改为骑兵,增加了机动性。此后,新捻军在北方流动作战,击溃了僧格林沁,摆脱了曾国藩的“河防”围剿。

但是长期流动作战让部队得不到休整和补给,逐渐被动起来。于是两人又分道扬镳,张宗禹带领一支挺进陕西,继续和回民合作;赖文光则继续在华北转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在李鸿章的围剿下,赖文光的东捻军接连失利,逐渐被围困在了山东。到1868年,东捻军全军覆没,赖文光被捕杀,整个华北地区终于稳定了下来。此后,清朝终于可以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平定西北的陕甘回乱、西捻军和阿古柏之乱了。

那么张宗禹挺进陕西,是否是明智选择呢?当时,多隆阿(满族)将军带领湘军在陕西作战,迅速平定了陕西的回乱,大量的回民涌入了甘肃。而多隆阿在向甘肃挺进时,不幸被流弹击中,以身殉国。

此后,清朝调遣杨岳斌进入陕西,他无法解决西北缺粮的问题,湘军也溃散起来。不得已,慈禧太后又调左宗棠为陕甘总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化龙不敢主动进攻左宗棠,因而就派人联络张宗禹,让他到陕西建立基地。而张宗禹呢,也想利用回民的支持在西北创造一番事业。可见,马化龙和张宗禹算是相互利用了。西捻军入陕初期,的确获得了不小的胜利,他们在陕西流动作战,给湘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包围了西安。

而回军也趁机向东挺进,不断在后方偷袭清军,导致清军腹背受敌,如果稍微不慎,那多隆阿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然而,左宗棠却还在湖北,他并没有急匆匆地赶到陕西,也没有命令清军追击张宗禹,只是让刘松山扼守潼关,这到底是买什么关子?

二,左宗棠关门打狗,回捻两军爆发矛盾

陕甘一带,古代称之为关中、关西,在秦汉乃是沃野千里,因此是汉朝政治、经济中心所在。然而到了唐朝,关中生态恶化,陕甘一带的土地早已成为了贫瘠之地了,因此从宋朝开始,中国就没有王朝定都西安。

当多隆阿平定陕西后,清军和回军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缺粮。由于大量的回民涌入甘肃,导致甘肃的粮食急剧缺乏;而湘军粮草供应困难,也难以挺进甘肃。

当西捻军挺进陕西后,他们就发现陕西远没有山东、河南富裕,因此难以用过去打家劫舍的方式来补充粮草,所谓的关中帝王之气,早已消散了。张宗禹打了几次胜仗后,军队就出现了全面的粮食危机。而左宗棠则在湖北准备粮草,因为他早就了解了陕西的情况。对于这些进入陕西的捻军,他计划将之堵在关中,让他们饿死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回军和捻军始终性质不同、信仰不同、目标不同,因此难以做到真正的联合。在四月,回军达到本县和捻军联合作战,见回军大肆屠杀汉人,张宗禹极力劝阻,但是回军却认为张宗禹保护汉人,双方矛盾开始出现。一天,捻军和清军作战,回军居然从背后偷袭捻军,张宗禹大怒,下令反击回军,并提出“抢回不抢汉”。此后,居然大量的陕西汉族加入张宗禹的捻军,对回军作战。

所以,左宗棠也不能太晚进入陕西,不然陕西真变成捻军大本营了。1867年7月,左宗留下楚军和川军共8000人守住潼关,然后才带领2.1万人进入关中平捻,使得陕西的清军达到了4万人。左宗棠的军队,其装备水平是清军中最高的,不仅有洋枪洋炮,还有机枪,因而对付捻军是绰绰有余。

当时的捻军盘踞在蒲城、富平、三原、泾阳一带,此地西有泾河,东有洛河、黄河,骑兵优势难以发挥。左宗棠则布置一个圈套,在精泾、洛沿岸驻扎军队,切断回、捻的联系,试图全歼捻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西捻军就这样被围歼了,那张宗禹就算不上一代枭雄了。他很快就发现了左宗棠的意图,于是立即带领捻军向北撤离,突破了清军包围,进入了陕北。陕北沟壑纵横,更加贫瘠,补给越发困难。这时候,张宗禹也不得不再次和回军联系,击退了刘松山的追击军队,攻陷了绥德、延川等县城,陕北局势紧张。左宗棠在奏章中说“

捻自南而北千有余里,回自西而东亦千有余里”

然而,陕北始终是一个贫瘠之地,长期在此一定是会发生饥荒的。况且,当时回汉矛盾尖锐,张宗禹也不想再和回军合作了,他似乎认识到这就是一场阴谋,被回军骗到了陕西,然后被当成炮灰。当年冬季,黄河结冰了,张宗禹又接到了赖文光的求救信,他没有丝毫地犹豫,立即带领大军东渡黄河,再次向华北挺进了。

三,“围魏救赵”,却深陷圈套

这一年,新捻军分道扬镳,结果东捻军被李鸿章折腾得够呛,部队接连失败,而西捻军又在陕西忍饥挨饿,被左宗棠摆了一道。李鸿章和左宗棠就是通过征讨捻军而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因此,这是捻军最为失败的一年。张宗禹现在终于想通了,他不应该为争夺一城一地浪费时间,也不应该为抢掠粮草而虚度光阴。他现在的目标就是直接进攻京畿。

为了摆脱刘松山的追击,他先佯攻太原,然后突然转兵南下,越过中条山,到达了河南济源。河南、山东方面立即调遣大军来阻击,张宗禹又立即北上,渡过漳河,进入河北境内,一直挺进到了保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宗禹的这一操作瞬间让清廷慌了,慈禧太后立即命令各地军队“勤王”,而左宗棠总览各路军队。李鸿章因为没有得到最高指挥权,心怀不满,他的淮军停滞不前。为解决左、李相互扯皮,慈禧太后又让恭亲王奕?担任将军,节制各路军队,左、李为参赞大臣。经过这么一系列的安排,北京前线的防守已经密不透风。

张宗禹原本想通过“围魏救赵”这一招来化解东捻军的危机,但是却让西捻军陷入了包围之中,接连失败,情况十分危急。张宗禹眼见北上无望,立即带领西捻军向南突围,进入了河南。在河南,张宗禹进行了短暂的休整,粮草得到了补充,步兵也全部改为了骑兵。

此后,左宗棠回到陕西,对付捻军的事情就交给李鸿章了。李鸿章又想在太行山和黄河之间布置一个包围圈,张宗禹在陕西就差点中这一招,怎么可能看不出李鸿章的阴谋了。他立即带领军队向东进攻,击溃了清军的围堵军队,开进了山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宗禹不愿放弃北上进攻北京的机会,他到了山东后又突然北上,军队直扑天津。然而恭亲王奕?早已准备好了,他命令崇厚带领一支洋枪队守卫天津,并调遣东北、蒙古的军队到天津。西捻军到达天津后,立即遭到了遭到了洋枪队的火力压制,张宗禹一看形势不妙,赶紧撤回到山东“就食”。

山东,依然是捻军的伤心地。这里地势较为平坦,粮食多,捻军都喜欢到这里来抢掠粮食。但是山东是一个半岛,西边又有胶莱河和运河,北边有黄河,一旦捻军进入山东半岛,就陷入了清军的“河防”圈套。东捻军就是到山东找粮食吃而被围困,最终全军覆没,现在西捻军也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捻军在山东吃饱喝足之后,又提着刀,骑着马,准备西进。但是他发现,运河、黄河一线基本都被清军设防。张宗禹赶紧带领捻军突围,但是连续试了几次都失败了。到了六月,雨季到来,山东一带到处都是泥泞,骑兵的行动更加困难。而李鸿章又趁机缩小包围圈,捻军的活动范围不断缩小。

很快,吃饱的捻军又饿了肚子,军队又陆续地投降了。7月份,淮军和捻军正面交锋了几次,捻军动不动损失上千人,最多一次损失了7000人,张宗禹也受伤,可以说,西捻军走到了末路。8月,张宗禹在突围过程中遭到了刘铭传的部队,结果全军覆没。当然,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张宗禹竟然带领18人突围而出,最终下落不明,估计是隐姓埋名了吧。

作为一代枭雄,张宗禹的确算得上一代名将。他带领的捻军和僧格林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刘铭传等名将交战,竟然丝毫没有落下风的感觉,最后苦于没有稳定的基地,没有先进的武器,最终被包围,被歼灭,但是他却能够从中逃出,躲过一劫,堪称奇迹。但不管如何,张宗禹没有改变捻军流寇的性质,在北上大肆破坏,延长了平定回乱的时间,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