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学者一直认为是张学良的叛变,秘密的沟通共产党红军,并且偷袭抓捕了蒋介石。经过谈判才把蒋介石放了,不然以蒋介石和张学良的联合执手,国民党军不会败得那么快。而且以国民党的军队之精良和人数众多怎么都不会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台湾省学者完全是不注重实际客观事实的,就算没有张学良的事件,蒋介石的国民党也是不可能胜过共产党红军的。不管是群众基础还是抗日战争给红军的磨炼,那时红军已经是无可匹敌的状态了。张学良事件只是锦上添花的一角而已。

九一八事变开始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矛盾

在九一八事件开始,整个东北的局势就开始紧张了起来。日军对我国的东北侵略日益加快脚步,各地被日军占领后都惨不忍睹,村民被烧杀抢掠甚至被屠杀。南京政府的蒋介石还在想着攘外必须安内的思想原则,自私的想着正好趁这个机会去铲除共产党红军。

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张学良是一直力挺蒋介石的“剿共”的计划的,并且彻底的执行蒋介石的计划。出人出力后结果不尽人意,还被蒋介石推到台前来背负骂名。张学良的利益受损的时候开始质疑蒋介石的政策并且正式开始和蒋介石有裂缝缝隙,不再信任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通过东北易帜和东北政治蜜月的两次和蒋介石的合作都非常顺利,所以张学良对蒋介石是非常信任的,因为相当于蒋介石帮助张学良在东北站稳脚跟。此时两人的利益是统一的,所以关系非常好,此时蒋介石提出了剿共的政策,

冠冕堂皇的台面上的意思就是先把内部敌人消灭了再去对付日军。张学良当时新当上三省的总司令,并且除掉了父亲原来的旧干部,觉得自己很威风,轻视了还在打游击的红军。觉得红军是强弩之末了自己出兵围剿就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指挥东北军到处围剿陕西附近的红军,但是在崂山被红军成功歼灭了东北军的110师和差点消灭107师。使得这时的东北军人数和战斗力就急剧下降,也成功把张学良的信心打没了,出于自身利益张学良开始怀疑红军的实力是不是蒋介石当初保证的那么弱。

而且剿共出兵很多都是各系的军阀和国民党军,当时的国民党军虽然也参与但是军队并不多。当东北军的109师也被红军全部歼灭后,张学良的内心立马崩塌动摇了。因为他自己的军事才能不高,心气却非常傲,被打败三次后自己都觉得打不过红军了更是在军中的地位被看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帅无能下面的将军和高级将领心里都会开始不舒服,更是让他的位置受到挑战。打不过怎么办张学良就开始对共产党红军的态度发生重大的转变,开始想着打不过就和红军沟通,先看看红军的态度,最后是和谈让自己的军队得到喘息和保住自己的利益。

他先是安排通过多种渠道去联系共产党,当然也有给苏联的共产党写信件,要求密谋和中国红军联系。但是当时的苏共不仅仅和红军有联系,其实也和蒋介石有联系的。因为苏共的想法是,蒋介石有美国的后台支持,也希望蒋介石的国民党军在中国把日本侵略的脚步拖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共不想再扶持一个总负责人,而且当时也是爆发二战期间,苏共自顾不暇根本顾不上中国的事情。所以当张学良的信件到的时候,苏共就把信件原封不动的交给蒋介石去解决。蒋介石此时已经对张学良来说猜疑了,但是因为要共同剿共所以表面上还是哄骗着张学良。

1936年的时候,就算苏共的阻拦张学良还是通过地方和共产党红军接上了线。秘密的沟通和缓解与共产党红军的矛盾,张学良释放了极大的善意,并且主张自己也是为了国家统一和对日军的侵略有着极大的痛恨,这个立场也得到了共产党红军的认可。

在红军突破包围圈东渡赤水的时候,蒋介石一再电话急催东北军去拦截围堵,但是张学良一再附和着蒋介石的命令,自己的军队一步都不动的开了个口子给红军离去。为了此次事件蒋介石和张学良更是多次在电话中争执,开始正式开始决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在洛川和红军进行秘密会谈,主要议题是对于抗日如何配合。张学良的主意是安内再攘外,政策没有改变,他觉得在抗日的事情上要联合蒋介石。而红军要求当日的战线最好派出蒋介石在外,因为此时最大的敌人是蒋介石的国民党,

又刚刚经历过围剿整个队伍里面都对国民党军队是仇视的,现在贸然和蒋介石站在统一战线去抗日,容易造成军心动摇。而张学良的观点是,蒋介石有推动各地军阀抗日的身份和能力,国民党军更是有美国的军费资助和武器援助,这一点上优势是抗日的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还是坚信蒋介石是会去抗日的,但是蒋介石方面因为张学良的抗命和得到苏共的信件后,虽然没有对张学良有所行动,但是防备之心已起更是继续经营着自己的剿共计划,丝毫不理会张学良甚至有些重要的计划都开始刻意的避讳张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