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rime Prevention

《犯罪预防》

作者:(英) 尼克·蒂利 (Nick Tilley) 著

译者:徐轶超 译

ISBN:978-7-5764-1650-3

定价:59.00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4年7月

译者

简介

Translator Introduction

徐轶超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学院犯罪学和刑事司法专业硕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安全与犯罪科学专业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讲师。研究领域包括:纪检监察、职务犯罪、犯罪学、犯罪预防、欧美反贪腐、英美刑事司法。留学英美期间参与了诸多美国刑事司法和英国刑事司法领域知名学者的学术科研工作,并且开展了大量的相关多领域的研究。已出版的译著有《美国刑事司法》和《英国刑事司法》。

内容

简介

Content Validity

Nick Tilley的杰作《犯罪预防》是犯罪预防领域的一部标志性著作。首先,该书跨越社会学、心理学与生态学等多个学科边界,巧妙融合了各领域研究成果与犯罪分析、预防实践的宝贵经验,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犯罪预防理论框架。它不仅剖析了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心理动机及环境因素,还为如何有效预防犯罪提供了多维度、系统化的策略指导。其次,该书高度重视实证研究的价值,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与实地考察项目,对各类预防策略的实际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估,提炼出成功的实践经验。书中还介绍了前沿的犯罪分析技术,如空间分布、时间模式及社会网络分析等,为研究者与决策者提供了洞悉犯罪规律、优化预防策略的强大工具。此外,《犯罪预防》详尽阐述了犯罪数据收集与处理的科学方法,凸显了数据在犯罪预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从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到深度访谈,该书展示了多样化的数据收集手段;而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高级技术,数据被转化为制定高效预防策略的关键依据,确保了预防工作的科学性与精准性。最后,该书展望全球视野,强调了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在应对跨国犯罪挑战中的不可或缺性。书中介绍了联合国犯罪预防和刑事司法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及其项目,倡导全球范围内合作共治,共同推动犯罪预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犯罪预防》不仅为政策制定者以及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与实践指导,还深刻剖析了西方犯罪预防研究的现状、司法实践中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它对于加深公众对犯罪预防领域的认识、增强犯罪预防工作的整体效能与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ditor's Recommendation

犯罪预防,作为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长期占据研究与政策制定的核心舞台。然而在我国,能够全面覆盖并深刻剖析西方犯罪预防实践成果与学术研究的书籍资源尚显不足,本书的诞生旨在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本书精心绘制一幅详尽且深刻的西方犯罪预防全景画卷,通过这一全面而透彻的探讨,希望为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坚实的理论基石,同时也希望为政策制定者、社会工作者等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极具价值的实践指南与策略启迪,助力他们更好地应对犯罪挑战,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rime

Preventio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序 言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裴广川

徐轶超在英国读博士学位期间,翻译了尼克·蒂利的《犯罪预防》一书。在付梓印刷之际,嘱我作序,遂欣然命笔。这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与我一贯想法产生了强烈共鸣。

我一向主张法学需要理论,哪怕是抽象空洞的理论也为社会所需要。但与此同时,我们理论工作者也应倾听现实的呼声,才能有更多务实的理论著作问世。徐轶超译的这本学术著作虽篇幅不长,约15万余字,却开拓了犯罪预防学的新阶段。因此,我鼓励徐轶超将其翻译为中文出版。为了说明我阅读后的心得,特写“犯罪学的拓展作”一文代序。

尼克·蒂利所著《犯罪预防》的写作宗旨是在传统《犯罪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犯罪预防的方法策略和模式,并未着笔于犯罪的原因和社会根源。它是在传统犯罪学基础上为减少犯罪保证安全而形成的拓展之作。

自欧陆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形成犯罪学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我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也有多本《犯罪学》问世。其中,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康树华、张小虎主编的《犯罪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魏平雄主编的《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远煌主编的《犯罪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牧主编的《犯罪学》等,都是鸿篇巨制,在我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教科书互有短长,各有千秋,但共性明显。他们都以预防犯罪为研究对象,以心理强制说为原理,以刑罚作为方法手段,以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逻辑关系形成各自逻辑结构并以此作为章节的结构基础,以相同的概念和语言形成犯罪学特有的语言风格。而徐轶超翻译的这本《犯罪预防》,本身就具备上述传统犯罪学的全部学科构成要素,并且纳入了一些欧美关于犯罪预防的新理论和技术。

徐轶超翻译的这本《犯罪预防》,着笔于普通犯罪学,落墨于犯罪预防。它的创新处正是引起我的共鸣之处。但我对此空有“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之感,写不出中肯的文字以完整表达出本书的创新之意。我见到此书译文,如获至宝,愿将我的心得与读者分享。

传统《犯罪学》的理论抽象而深刻,但本译著提出的理论具体而实用。这本译作向中国读者展示了英美在预防犯罪方面的多种具体理论,并做了深入的说明。传统《犯罪学》已在我国大学和司法机关培训机构普遍使用并普及多年,迫切需要务实创新,以服务于社会预防犯罪的需要。

“理论是抽象的”这个命题被全社会所公认,因为理论必须舍弃事物的具体特征,才能统括全局,从而发挥普遍的指导作用。具体的理论往往被列入实务的范围而忽略其理论价值。其实具体理论与抽象理论都是社会价值的载体,都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只是适用的范围有宽窄之别。

在这本译著中,原作者突破了传统《犯罪学》将人分为犯罪人和非犯罪人的两分法,提出了第三种分法,即人人都可能犯罪,它主张人人都是犯罪预防人。对前者,作者引用了斯洛文尼亚一句法谚,“面对打开的保险箱,主教也会动心。”对后者,原作者列举了在生活中人们锁车、锁门、保存钱包、制造汽车的人装防盗锁等行为,都是在从事预防犯罪的活动。第三种分类的提出,在传统《犯罪学》的基础上为我们打开了新的眼界。这种一分为三的方法与中国本土哲学观念更加接近,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

传统的《犯罪学》是国家提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刑法基本原则如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原则的理论基础。而徐轶超这本译著提出了以预防犯罪减少犯罪的尺度,不是有案必破,而是以预防的视角去预防和减少犯罪的产生。因为对预防犯罪率的过高的追求会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这会引起公众不满,甚至引起社会动乱。

传统的《犯罪学》对社会关系的分析是静态的,而徐轶超这本译著提出的是动态平衡。本书特别强调警察与社区共同确定预防犯罪的切入点和预防犯罪所必须明确的优先事项,这似乎与我国公安机关适时开展的专项斗争相一致。

传统《犯罪学》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为预防、打击犯罪活动中的政治正确提供理论诠释;而徐轶超这本译著则是对预防、减少犯罪结果的诠释追溯到极致。作者对预防犯罪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对各种具体预防犯罪的理论和方法的利弊、得失、正负反应、正副效果,对预防犯罪的方案、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一一进行了探讨。这些理论模式以及预防犯罪的方法,可能会帮助我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可能是因失败而沮丧,又可能争论不一,但能让我们见到一片新视野是毋庸置疑的。

这本译著引入中国,可以为我们对犯罪预防的工作提供一个战略空间。这本译著的作者提出,技术的进步在推动增加社会福祉的同时也会创造犯罪机会。这种共生现象决定了社会发展规划必须与犯罪预防同步。作者例举二战之后,随着技术进步产生了大量体积小、价值高、既实用又时尚的商品,这刺激了盗窃案件大量发生;在英国汽车大发展时期,盗车猖獗;煤气在城市普及后,用煤气自杀的人数量骤增的现象。与此相对应,这也促进了商品加密措施的发展以及市场监管制度的变化;汽车柱锁的安装,使盗窃案件大幅减少;煤气有毒成分的降低,使煤气自杀案件大幅减少;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提出了发展新技术的同时必须发展在客观上使犯罪不能发生的技术,造成对象不能之势的观点。但犯罪现象会发生迁移,盗窃新型汽车的发案率少了,但老旧汽车被盗案件增加,用煤气自杀的少了,用其他方式自杀的人增多了。因此,从犯罪预防出发,还要针对情境犯罪的预防提供足够的防范措施,使行为人从主观上放弃犯罪,形成主观不能之势。我们应该从人人可能犯罪、人人参与犯罪预防的视野,做好社会发展规划。这就是这本译著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徐轶超这本译著,是在传统《犯罪学》基础上的开拓之作。无论对在校学生,还是对司法工作人员,还是对政府决策人员都是一本值得借鉴的有益之作。在草就本文时,欣闻徐轶超今日被世界排名前十的伦敦大学学院正式授予博士学位,谨以代序之文为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裴广川

2022年3月27日于北京

序言可上下滑动查看

前 言

当您在书店的角落偶遇这本书,或是在翻阅之后决心将它带回家中,不论是购买还是借阅,请毫不犹豫地遵循您的直觉。我衷心希望它能赢得您的青睐,为您带来宝贵的启发和思考。若您是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而选择它,我坚信这本书将成为您知识宝库中的财富。不论您的动机如何,以下是一些阅读此书的建议指南。

即便您未曾涉猎过此书的早期章节,也无需担心,这并不会影响您的新阅读体验。虽然书中会提及前章的部分内容,但我们会适时提供必要的解释,确保您的阅读顺畅无阻,同时收获新知。这本书的篇幅适中,不会耗费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第七章可能对一般读者来说稍显复杂,可能不会立即吸引非专业人士的兴趣。该章节深入探讨了犯罪预防策略的评估,涉及的专业性可能对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是个挑战。但请放心,在书的结尾,我们对现有的犯罪预防策略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阐释。综上所述,选择购买此书,您将不会有任何遗憾。

每一章节的终篇都附带有推荐深入阅读的材料。这些内容旨在丰富读者的学习体验,深化理解。这不仅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它们还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包括资料探究、个人经验反思和观察实践等。我理解有些读者可能会选择略过这些部分,然而,若您能认真阅读这些终篇并仔细研究推荐资料,您对相关观点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在与他人交流分享这些观点时,您将更能感受到这种深刻的理解带来的益处。

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尽管我们尽力确保内容的准确无误,但难免会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然而我必须声明,此书是我倾注心血之作,或许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后的一部专业著作,它蕴含了众多引人入胜的知识点,相信读者们能够从中获得丰厚的收获。我竭尽所能地分享了我对这一领域的见解,旨在为读者指引方向,避免迷失道路。至今,我对本书所呈现的内容感到非常自豪。同时,我也期待并相信他人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得更好。若有幸,我将在未来的版本中对本书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有时,热心的读者会以礼貌的方式给予我宝贵的建议,指出书中的错误;当然,也会有不那么友好的读者以更为直接甚至讽刺的方式指出我的失误。无论以何种形式,我都视之为成长和进步的契机。

我应该向那些曾帮助我完成这项工作的朋友和同事们致谢。

我是应出版商布莱恩·维兰的邀请撰写这本书的。我非常感谢他,即便是在截止日期快到了的时候,他仍然很有耐心的等待我完稿。

我必须向已故的卡尔·波普尔先生致敬。尽管自1994年起,他已不在人世,因此我失去了与他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他的思想对我的学术旅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这篇序言中也有所体现。波普尔先生提倡“渐进社会工程”的理念,这包括将我们从社会科学中汲取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努力减少特定的风险,并通过实验性的学习确保我们有效地规避潜在的危害。波普尔也是一位“错误主义者”,他强调我们每个人都有犯错的可能性,而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批判性思维揭示并改正这些错误。同时,他也高度重视创造力,鼓励我们勇敢地提出大胆的想法。没有任何作品是完美的,即使是大师的杰作也可能存在瑕疵。在波普尔先生的启发下,我对预防犯罪的关注聚焦于努力减轻犯罪给社会带来的具体伤害。这本书是我怀着满腔诚意完成的,如果书中有所疏漏,我真诚地希望广大学者和读者能够不吝赐教,提出宝贵的批评和指正。

尽管本书中包含了一章关于犯罪预防评估的内容,但这并非全书的核心议题。我的合作伙伴雷·帕森与我一道,对该章节的书稿进行了反复的审阅和打磨,确保其与其他章节的内容相得益彰。我们经历了这个既艰难又必要的过程,旨在使这一部分内容更加精致和完善。

格洛丽亚·莱科克与我之间的合作已跨越了近20年的时光。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不仅在各种合作项目中相互审慎地批判对方的工作和方法,还共同致力于教学事业。我从格洛丽亚那里汲取了无数宝贵的知识,这些无疑在本书中得到了体现。她不仅友好地通读了全稿,还在内容上指正了我的诸多错误,对此我深表感激。

我还要感谢一群同事和博士学生,他们帮助我在不同主题上进行审查和合作:乔蒂·贝尔(第二章),凯伦·布洛克(第六章、第七章),艾登·西德博特姆(第一章、第五章、第八章)以及吉尔·韦斯特索普(第一至五章、第八章)。我女儿爱丽丝与她的心理学家爱人凯思·威利斯(第三章)也为本书做出了贡献。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错误,我的妻子珍妮从头到尾把整个手稿看了两遍。

最后,经过20多年的犯罪预防实践,我从不同的从业人员、政策制定者和学者的谈话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包括:迈克·巴顿,凯特·鲍尔斯,史蒂夫·布鲁克斯,里克·布朗,凯伦·布洛克,约翰·布伦斯,西尔维娅·切尼,波林克莱尔,罗恩·克拉克,约翰·埃克,亚当·爱德华兹,保罗·埃克布洛姆,格雷厄姆,法雷尔,马库斯·费尔森,罗杰·马修斯,尼尔·汉密尔顿·史密斯,莎拉·霍奇金森,彼得·霍麦,罗斯·霍麦,马特·霍普金斯,迈克·霍夫,尚恩·约翰逊,斯图尔特·科比,约翰尼斯·克努特森,格洛丽亚·莱科克,凯特·佩因特,肯·皮斯,蒂姆·里德,杰基·施耐德,迈克·斯科特,韦斯·斯科甘,迈克·萨顿,麻吉·次罗尼,巴里·韦伯,贾尼斯·韦伯,汤姆·威廉森。

作为一个犯罪科学家,我一如既往地为我书中可能存在的谬误承担责任。我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相信我,这本书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尼克·蒂利

前言可上下滑动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 录

序言001

前言006

第一章导言:关于犯罪预防我们应该怎么办?001

为什么犯罪预防需要理论支持?002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犯罪预防”一词?006

关于本书的概要007

犯罪预防的犯罪模式009

本章总结027

思考练习028

进一步阅读028

网页资讯029

附注030

第二章刑事司法的措施和机制031

直接犯罪预防机制031

间接犯罪预防机制050

犯罪预防所扮演的角色和责任055

本章总结057

思考练习057

进一步阅读058

第三章个体措施和机制059

潜在的风险因素和减少犯罪的措施060

干预风险因素的逻辑与干预目标063

犯罪轨迹和转折点纵览075

针对个体认知行为的治疗和干预079

针对个体戒毒治疗和干预082

潜在道德和伦理问题086

本章总结088

思考练习088

进一步阅读089

附注090

第四章社会层面的措施和方法论091

居民社区中的犯罪预防工作096

本章总结113

思考练习114

进一步阅读114

附注115

第五章情境措施和方法论116

历史背景116

定义119

理论120

与情境犯罪预防相关的理论135

方法/实践144

评估149

本章总结155

思考练习156

进一步阅读157

附注157

第六章执行159

犯罪预防的能力和责任160

本章总结183

思考练习184

进一步阅读185

第七章评估186

犯罪预防评估工作中面临的一般问题187

评估选择193

系统回顾206

行动研究209

经济评估210

本章总结213

思考练习214

进一步阅读214

附注215

第八章总结:为改善犯罪预防工作我们需要做些什么?216

思考练习220

附件A:诺曼(1946~2008)220

参考文献226

后记248

图表清单

图1.1 2006~2007年英格兰和威尔士372个减少犯罪和混乱伙伴关系地区每1000人的犯罪率011

图1.2 2006~2007年诺丁汉市按行政区分列的每1000人记录在案的入室盗窃率012

图1.3 2006~2007年诺丁汉市5个最高入室盗窃率的行政区每1000人盗窃的人口普查输出面积变化013

图1.4 1999年10月~2002年9月诺丁汉市街头抢劫和盗窃的数量015

图1.5 1990年1月~1991年12月哈特尔浦以天为单位发生的重复入室盗窃数量017

图1.6 犯罪模式的变化026

图2.1 与美国波士顿枪支项目相关的青少年凶杀案受害者人数的变化039

图2.2 1998~2007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个人和商业抢劫040

图2.3打击和整合策略052

图3.1处理许多潜在的、不多的实际惯犯/累犯061

图3.2 PPO框架063

图3.3犯罪标记和潜在原因064

图3.4基于风险因素来减少犯罪的干预措施:真阳性、假阳性和假阴性069

图4.1社会凝聚力增强圈113

图5.1 1958~1977年英国的自杀趋势118

图5.2 埃克布洛姆的犯罪预防过程145

图5.3问题分析三角(PAT) 146

图7.1坎贝尔合作组织回顾犯罪恐惧的调查结果207

表1.1 2004~2005年按国家和主要城市分列的年度十大犯罪总发案率010

表1.2 1990年1月~1991年12月哈特尔浦记录的商业入室盗窃重复模式017

表1.3 2006~2007年英国犯罪调查家庭入室盗窃案高发的家庭类型019

表1.4 2006~2007年英国对家庭入室盗窃被盗物品类型的调查结果022

表2.1压制类型:内容、机制和结果042

表2.2中断机制的类型047

表3.1男性和女性青少年持续犯罪的危险因素065

表3.2风险因素和犯罪模式067

表3.3英国针对潜在家庭风险因素开展的评估方案073

表3.4英格兰和威尔士被捕者的药物测试结果083

表5.1伦敦的有转向柱锁和机动车盗窃案121

表5.2临时使用盗窃车辆快速驾驶以享受刺激的犯罪脚本127

表5.3 12种情境犯罪预防技术127

表5.4 25种情境犯罪预防技术129

表5.5系统再设计和机动车犯罪148

表6.1犯罪预防责任和能力的主要模式161

表6.2柯克霍尔特及其预期的复制品174

表6.3西约克郡基林贝克主流化模式176

表6.4反复实施失败的系统性来源182

表7.1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190

表7.2对外部有效性的威胁192

表7.3关于相对低伤害家庭暴力强制逮捕的现实主义假设205

表7.4使用符合现实主义的方法处理停车设施中的盗窃和停车的样本调查结果208

目录可上下滑动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容来源:第六编辑部

编校排版:信息中心

审核签发: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