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薛兄,你说我真的能行吗?"骆成骧握紧拳头。

薛渊源拍了拍好友的肩膀,笑道:"骆兄,相信自己!你的才学我最清楚。"

谁能想到,这个来自乡野的穷书生,

将在不久的将来,以一纸试卷和八个字,惊艳四座。

赢得皇帝青睐,成为大清最后一位状元?

01

骆成骧出生于四川省一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家中世代务农,生活十分拮据。

尽管家境贫寒,但骆成骧的父母深知知识的重要性,省吃俭用供他读书。

骆成骧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勤奋好学,饱读诗书,渴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光耀门楣。

他挑灯夜读,寒暑不辍,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28岁那年,他已经考取了举人功名,但这只是他科举之路上的第一步,他心中还有更远大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骆成骧的家乡,群山环绕,交通闭塞,信息闭塞。

为了获取最新的消息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他常常独自一人翻山越岭,前往几十里外的县城借阅书籍。

崎岖的山路,风雨的侵袭,都没有阻挡住他求知的脚步。

回到家中,昏暗的油灯下,他便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每当夜深人静,村民们都已进入梦乡,他依然在孜孜不倦地苦读。

有时,为了记住一个知识点,他会反复抄写、背诵,直到烂熟于心。

清贫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刻苦的学习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骆成骧心中始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改变家族的命运。

02

这一年,骆成骧又一次踏上了前往省城的求学之路。崎岖的山路上,他偶遇了同窗好友薛渊源。薛渊源出身名门,为人仗义,才华横溢,与骆成骧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得知骆成骧寒窗苦读多年,却因家境贫寒,求学之路异常艰难,薛渊源深为感动,他鼓励骆成骧前往京城,并表示愿意为他提供帮助。

原来,薛渊源的家族在京城颇有势力,他本人也即将赴京任职。在薛渊源的引荐下,骆成骧得到了一份在薛家族塾教书的工作,这份工作不仅能够解决他的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来自京城的资讯和更广阔的平台,为他将来参加科举考试积累经验。

骆成骧心怀感激,毅然决定跟随薛渊源前往京城,开始他人生的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到繁华的京城,骆成骧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了不辜负薛渊源的帮助,他白天在私塾里尽心尽力地教书,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

他认真备课,耐心讲解,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到了晚上,喧嚣的京城渐渐安静下来,骆成骧便点起油灯,开始他自己的学习。

他研读四书五经,练习书法文章,为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做着充分的准备。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却感到无比充实和满足,因为他知道,自己正在一步步地接近梦想。

03

第二年春天,京城贡院,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拉开了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汇聚于此,摩拳擦掌,都想在这场考试中一举夺魁。

骆成骧沉着冷静,步入考场。考场内,气氛紧张,笔墨摩擦声此起彼伏。骆成骧凝神静气,将全部精力集中在眼前的试卷上。他下笔如有神助,洋洋洒洒,才华尽显。

无论是经义策论,还是诗词歌赋,他都应对自如,挥洒自如,展现出深厚的学识功底和出色的文学才华。

经过层层选拔,骆成骧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殿试,取得了与皇帝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消息传来,薛渊源欣喜若狂,连忙赶到骆成骧的住处,祝贺他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人在简陋的房间里谈天说地,畅想未来,憧憬着金榜题名后的美好生活。

殿试前夜,夜凉如水,万籁俱寂。

简陋的房间里,骆成骧的心却难以平静。他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书籍,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考试的忐忑。

他知道,殿试不仅是对他多年苦读成果的检验,更是改变他命运的关键一战。

就在这时,房门被轻轻推开...

原来是好友薛渊源带着几碟精致的糕点和一壶酒走了进来。

“成骧兄,还在为明天的殿试忧心忡忡吗?” 薛渊源将酒菜摆放在桌上,笑着说道。

骆成骧苦笑了一下,“薛兄说笑了,如此重要的考试,我怎能不紧张呢?”

薛渊源拍了拍骆成骧的肩膀,安慰道: “以你的才华,金榜题名自然是十拿九稳,只是...”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说,“我听说当今圣上,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尤其注重官员是否心系百姓,你与其在文章上刻意雕琢,不如另辟蹊径,将你的抱负和对百姓的关切融入其中,或许更能打动圣心。”

骆成骧听完,陷入沉思。他知道,薛渊源出身名门,消息灵通,他的建议或许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关键。

04

殿试当天,太和殿内气氛更加庄严肃穆。骆成骧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自己紧张的情绪。

阳光透过大殿的窗棂洒落在金砖地面上,照亮了考场内每一张年轻的面孔。

考题公布,骆成骧凝神静气,提笔作答。他下笔如有神助,才思泉涌,殿试的题目虽然刁钻,却难不倒他这位饱读诗书的寒门学子。

他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洋洋洒洒的文章跃然纸上。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转眼间,已到日落时分,大多数考生都已经放下笔,唯有骆成骧还在埋头苦思。

他反复斟酌着最后一题,脑海里不断回想着薛渊源的话。他知道,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作答,文章虽然工整,却难以出彩,更无法打动皇帝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决定冒险一搏,将自己多年来对民间疾苦的观察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毫无保留地融入到文章之中。

他摒弃了华丽的词藻和空洞的说教,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写下了一篇感人肺腑的策论。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骆成骧终于完成了这篇倾注了他全部心血的策论。他放下笔,长舒了一口气,心中却依然忐忑不安。

他知道,自己今天的决定太过冒险,如果不能打动皇帝,很可能落得个名落孙山的下场。但他并不后悔,因为他坚信,只有心系百姓,为民请命,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再次拿起试卷,仔细阅读,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百姓的关切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最后,他在试卷的末尾郑重地写下了八个大字。

这八个字,字字千钧,掷地有声,是他多年来苦读求学、心系百姓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未来的承诺和决心。

他相信,只要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不负国家和百姓的期望。

05

夜深人静,批阅奏章的疲惫被一份份匠气满满的策论不断加深,光绪皇帝揉了揉眉心,只觉得索然无味。他随手拿起一份试卷,目光漫不经心地扫视着。

忽然,试卷末尾处那八个字映入眼帘,一股清流直冲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