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悟“第二个结合” 培厚思政课教学文化根底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在颐和园博物馆举办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运河课程启动仪式。行走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园林之中,师生们参观遗址文物,感受时代脉动,在教学相长中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厚植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根基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迈上新征程,我们要不断增强责任担当,创新实践能力,以系统全面、因地制宜的思维与方式,为奏响思政育人“协奏曲”增加新优势,为建设教育强国注入新动能。

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建立大中小三个学段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在政策落实方面,认真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精神,加强各级教育部门的协同管理,构建教师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以及相关常态化和规范化的制度机制。在具体实践方面,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观念,改善大中小不同学段各自为营、单打独斗的现象。围绕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建立大中小学教师有效沟通与合作机制。通过不同学段教师集体备课等方式,明确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各个学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形成纵横交织、有机互动的一体化教学方案和全链条育人格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坚持量体裁衣、分段融入,让学生在历经不同教育阶段之后,逐渐形成基础性、系统性、整体性认识。在小学学段,可基于小学生认知相对直观的特点,围绕《语文》《道德与法治》等教材中的古诗词、历史故事和名言警句等,挖掘其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元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现有教材之外,可通过图画动漫、经典诵读、实景参观、纪念活动等方式,将“第二个结合”融入教材和课堂,让学生对“第二个结合”形成基础性认识。在中学学段,可基于中学生认知相对感性的特点,围绕初中教材《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高中教材《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历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重点章节,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等,挖掘学生日用而不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阐发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学生对“第二个结合”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在大学学段,可基于大学生认知相对理性的特点,围绕与“第二个结合”关联度较高的思政课教材,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阐释“第二个结合”提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契合—结合”的内在机制,使学生对“第二个结合”形成整体性认识。

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相关内容之中。在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三个学段之间不是孤立、断裂或重复的关系,而是渐进累积和逐级递进的关系。围绕“第二个结合”形成的小学学段的基础性认识、中学学段的系统性认识、大学学段的整体性认识,在内容上体现从常识到知识、到理论的演变,在认知上体现从表层到局部、到整体的演变,在效果上体现从知道到了解、到领悟的演变。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做深做实、落地见效,会使经历了大中小三个学段完整教育洗礼的青年学生,既形成“步步高”的思维链条和认知结构,又能深刻领悟“第二个结合”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师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领悟与理解的历史和文化深度,为培养更多可堪重用的时代新人增添理论力量和青春光彩。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最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并且做深做实,让其落地见效,实现大中小三个学段教学质量的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认知模式,有助于提升对学生的综合育人效果,使他们不断坚定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逐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徐奉臻 李键)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