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山东战场硝烟弥漫。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粟裕正指挥部队围攻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11师。经过艰苦作战,华野终于将胡琏指挥的11师主力围困在南麻地区。粟裕信心满满,认为这将是一场轻松的胜利。当他登上附近的山头俯瞰战场时,眼前的景象却让这位久经沙场的将领大吃一惊。

只见南麻周围的大小山头和村庄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两千多个子母堡。这些堡垒群以交通壕相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粟裕不禁皱眉:这些碉堡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短短半个月,11师是如何构筑起如此坚固的防御工事?面对这座铁桶般的堡垒群,华野该如何突破?一场艰难的战斗,正在等待着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地区全歼了国民党整编第74师,这场胜利极大地震撼了蒋介石集团。然而,蒋介石并未因此放弃消灭华东野战军的企图。他迅速调整战略,重新部署兵力,准备在6月下旬对以沂蒙山区为核心的解放区发动新一轮进攻。

蒋介石吸取了整编第74师覆灭的教训,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战术。他将11个师的部队集中在不到50公里的战线上,以3-4个整编师交替掩护前进。这种密集部署的目的是利用兵力优势,与华野在鲁中山区展开决战。蒋介石的战略意图很明确:通过逐寸逐寸地争夺地盘,即使华野能够包围其中一支部队,也难以将其吃下或消化。

面对这一严峻局面,华野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讨论应对策略。经过慎重考虑,华野决定采取分兵出击的战术。一部分部队向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发起进攻,以调动敌人,创造战机。这一策略与毛泽东主席的军事思想不谋而合,体现了粟裕指挥艺术的高超之处。

然而,正当华野准备实施这一计划时,中央军委突然下达了新的指示。由于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即将挺进大别山,为了配合全国战局,华野被要求分兵出击,掩护刘邓大军南渡黄河。

这一新指示迫使华野不得不调整既定计划。华野部队随即分成了三个集团:由陈士榘、唐亮率领的3纵、8纵、10纵;由叶飞、陶勇率领的1纵、4纵;以及由陈毅、粟裕、谭震林直接指挥的2纵、6纵、7纵、9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野的这一分兵行动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调动敌人的目的。陈粟集团摆出了与刘邓集团在泰山以北会合的姿态,而陈唐兵团和叶飞、陶勇集团则向苏鲁边界活动,对国民党在黄河以北的指挥中枢徐州构成了威胁。

蒋介石为了确保徐州的安全,从7月上旬开始陆续将7个整编师调出沂蒙山区。这一举动无疑减轻了陈粟部队面临的压力,但同时也使华野的实力因分兵而大为削弱。

尽管如此,粟裕仍然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国民党军队全部撤离鲁中之前,先打掉整编第11师的主力,然后再逐一消灭整编第25师、整编第64师和整编第9师。这个计划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坚决支持。

7月14日,作战计划上报中央军委。三天后,华野在南麻地区发现了胡琏亲自指挥的整编第11师主力,并迅速将其团团围住。然而,胡琏的应对却出乎了华野指挥部的意料。整编第11师进入南麻地区后,立即开始构筑防御工事,准备进行顽强抵抗。

就这样,华野与整编第11师在南麻地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这场战斗不仅考验着双方指挥官的智慧和勇气,更是两军将士意志和战术素养的较量。随着战斗的深入,一场出人意料的遭遇正等待着华野指挥部。

胡琏,这位曾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此刻正面临着他军旅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作为整编第11师的指挥官,他深知自己所面对的敌人是何等强大。华东野战军不仅兵力占优,更有陈毅、粟裕这样的名将坐镇。然而,胡琏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在这危急时刻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军事才能。

进入南麻地区后,胡琏立即意识到,与华野在开阔地带硬碰硬无异于自取灭亡。他迅速做出决断:既然不能速战速决,那就要打一场持久战。胡琏的战术思想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结硬阵、打呆仗"。这种战术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以消耗敌人的攻势,为可能到来的援军赢得时间。

胡琏深知,要在短时间内构筑起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必须调动全师上下的力量。他下令全师官兵放下武器,拿起铁锹和镐头。从师长到普通士兵,所有人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事建设中。

整编第11师的工兵部队在这场"建设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根据地形特点,精心设计了一套独特的防御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子母堡"。所谓"子母堡",是指由一个较大的中心堡垒(母堡)和若干个小型堡垒(子堡)组成的防御单元。母堡通常建在制高点上,而子堡则分布在周围的战略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