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乌兰察布9月26日消息(记者刘晓祺)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小海子镇的太空马铃薯试验田里,工人们正将成熟的太空马铃薯进行采收。这些太空马铃薯是搭乘神舟14号载人航天飞船上回来的马铃薯实生籽,经过培育成为微型薯后,于4月中下旬进行种植的,也是第一年在大田进行选育,共有20个组合15000粒。一颗颗曾在浩瀚太空中经历奇妙旅程的小种子,如今在乌兰察布市的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人们正将成熟的太空马铃薯进行采收(央广网记者 刘晓祺 摄)

航天育种又称为太空育种、航天诱变育种,是将种子置于太空特殊环境中,在微重力、弱地磁、强辐射、高真空、超低温、极洁净等极端条件作用下,种子内在基因可能会发生变异。与传统育种相比,航天育种最大优势在于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创制出高产、早熟、抗病等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航天育种正成为创制新种质资源的重要途径。

眼下,正值大田实验的太空马铃薯种子进入收获期。“我们现在进行的是一个单株的收获。我们会将薯块儿和秧子一一对应起来,不仅要看这个薯块儿的属性、产量还有芽眼儿的深浅等性状,还要选择那些既要高产,又要早熟,还能抗病的马铃薯,然后我们根据这些要求将选出来的马铃薯送入下一步的研究。”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人员王珍珍告诉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空马铃薯(央广网记者 刘晓祺 摄)

根据科研需要,太空马铃薯在收获的时候,现代化的机械无法“大显身手”,要全部使用人工进行采收。王珍珍解释道:“收获的时候,我们需要将太空马铃薯的薯块儿和秧子一一对应起来的收集,所以说只能是人工进行,如果说用机器的话,可能就会将它的秧子,或者将两株之间的薯块会混在一起,这样的话会对我们后续的科研产生干扰。”

据了解,为了保证太空马铃薯的正常生长,确保后续的科研持久开展,科研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实验的每个环节。从太空马铃薯的种植一直到现在的收获期间,科研人员定期地对太空马铃薯进行人工除草、施肥浇水等等,以便为后期的选育提供良好的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研人员正在对实验薯的长势进行分析(央广网发 受访单位供图)

航天育种在我国其他农作物的育种当中已经取得了很多很大的成就。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马铃薯通过搭载神舟14号和神舟16号载人航天飞船,掀起了我国马铃薯航天育种的一个新的热点和亮点。

“我的同事们现在正在对返回的实生薯单株进行优选,这样的工作我们会持续开展三到四年的评价和鉴定,我们希望选育出更多更优秀的早熟鲜食、加工专用和耐盐碱的马铃薯新品种,助力马铃薯成为乡村振兴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产业支撑,为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柏耿表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通过航天育种,可以缩短马铃薯育种时间,加快马铃薯育种进程,还能解决马铃薯的种质遗传狭窄、资源同质化等问题。为实现马铃薯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落实马铃薯品种国产化提供助力,以科技助力种业振兴、乡村振兴,有效推动全国马铃薯种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