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毛主席应蒋介石之邀,飞赴重庆进行和谈。

在谈判闲暇之时,毛主席拜访故友,并将他昔日所作的诗词《沁园春.雪》抄赠给友人柳亚子。

柳亚子得此诗词,惊为天人之作,尽管主席一再交代不要发表出去,但是柳亚子还是忍不住将其传阅。

顿时,这首《沁园春.雪》在山城流传,轰动一时。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沁园春.雪》虽然是经过柳亚子宣传得以传播,但是第一个得到毛主席墨宝的人,却并非柳亚子,而是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孙俍工。

孙俍工早年在长沙第一师范任教,他才华横溢,尤其是书法造诣更是极高。

毛主席虽然比孙俍工大一岁,但是在书法上,毛主席却要叫孙俍工一声老师。

正是受孙俍工的影响和指点,加上毛主席自己的勤奋苦练,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毛主席得知孙俍工也在重庆后,非常高兴,专程前去拜访。

孙俍工见到毛主席后,也是欣喜异常,这对亦师亦友的老熟人相隔多年后见面,免不了要一阵寒暄。

寒暄过后,毛主席拿出一副纸卷,递给孙俍工,谦虚地说道:

“这是俚词一首,自己涂鸦,送与先生。先生看看这字写得有无长进。在一师时,先生教给我的书法要领,二十年来一直不敢忘记呢。”

打开纸卷,印入眼帘的正是毛主席自己亲笔书写的《沁园春.雪》。

孙俍工仔细端详,只见字体大气磅礴,犹如笔走龙蛇,酣畅淋漓,再看内容,更是气吞山河,震古烁今,书和词相得益彰,实为一篇佳作。

孙俍工被这副书法作品吸引住了,他跟着毛主席龙飞凤舞的笔法,进入到了诗词中所描绘的那个广袤的天地。

那里不仅有辽阔的北国雪景,更有藐视古今的豪迈激情,上下五千年历史中,那些雄才大略的帝王将相,在这里都只做了陪衬。

如此恢弘大气、包罗万象的景象与气魄,恐怕也只能出现在毛主席的诗中。

良久,孙俍工才回过神来,不禁忘情地赞道:

“好!好!仿古而不泥于古!尽得古人神髓,而又能以己意出之,非基础厚实者莫能如此。况你由行而草,竟能卓然自创一体,真不简单!你笔底自由了!”

那么,毛主席是怎么创作出这首震惊一时的《沁园春.雪》的呢?围绕着这首诗词,前前后后又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毛主席笔墨情节

一直以来,毛主席就对笔墨纸砚情有独钟,即使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他也从未舍弃这个爱好。

长征途中,贺子珍特意缝了一个带有多层口袋的挎包,就是为了装毛主席的笔墨纸砚。

毛主席也经常开玩笑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蒋介石。

毛主席的这句话并不仅仅是开玩笑而已,有时候,他的一篇文章,确实抵得上千军万马。

红军长征刚到陕北时,面临的情况十分严峻,四面被几十万国民党的部队包围着。

当时,陕西有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西面有青海、甘肃的马家军,东面有阎锡山的晋绥军,这些地方军阀部队都对弱小的红军虎视眈眈,立足未稳的红军,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不过,这些地方势力和蒋介石的中央军队不太一样,他们和红军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要红军对他们没有造成威胁,他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全力围剿。

对于这一点,毛主席自然心知肚明,于是,为了民族大义,也为了红军的生存,毛主席决定拿起毛笔给这些地方军阀写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此换取他们对红军的友好态度。

虽然毛主席平时著书写文章都是用的都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但是对阎锡山、杨虎城这些军阀,毛主席用的却是古文,因为这些军阀身上带有浓厚的旧式军人气息,用古文更能打动他们。

毛主席的古文技法还是在青年时期学习的,新文化运动后,他和很多接受新文化思想的文人一样,除了写诗外,基本上不用古文体裁了。

在这些信件中,毛主席又找回了久违的古文感觉。

在给杨虎城的信中,毛主席是这样写道的:

抗日反蒋,势无偏废。建义旗于国中,申天讨于禹域。驱除强寇,四万万具有同心;诛戮神奸,千百年同兹快举。鄙人等卫国有心,剑履俱奋;行程二万,所为何来?既达三秦,愿求同志。倘得阁下一军,联镰并进,则河山有幸,气势更雄;减少后顾之忧,增如前军之力......

在给八十四师师长高桂滋的信中,则是这样写的:

...要其鸣矣,求其友声,暴虎入门,懦夫奋臂,谁谓秦无人而甘受亡国奴之辱乎?寇深情急,竭意进言,惟阁下熟思而审图之。

毛主席的古文气势昂扬,文风刚健,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的那种不分党派,联合抗日的真挚感情跌宕期间,至今读起来仍觉得荡气回肠。

可以想象,杨虎城、高桂滋等这些戎马半生的军人,展读这些文采斐然、情真意切的文章诗句时,心中对毛主席是何等的敬仰与敬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毛主席在黄河之滨的绝唱

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瓦窑堡会议后,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东渡黄河,在山西西部开辟根据地,开始转入对日作战。

1936年2月上旬,毛主席、彭德怀等人率领由红一方面军组成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由陕北清涧县渡过黄河,正式开始东征。

此时虽然是二月初春,但是陕北的黄土高原上,不仅冰雪未消,反而下起了鹅毛大雪,仿佛在为东征的红军将士壮行。

红军队伍中将士大都是南方人,南方虽然也下雪,但是一般没过几天就化了,因此,黄土高原上这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对很多人来说既新鲜又兴奋。

当年参与红军东征、建国后被授予中将军衔的曾思玉将军回忆到当年行军的场景:

一切准备停当,我们就踏着齐膝深的雪,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向河岸上走。走出村子不远,就慢慢习惯了,而展现出在眼前的一片雪景,却把我们这些长期生长在南方的人吸引住了:白雪把整个西北高原盖得严严实实,到处 白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真是又雄伟又壮丽。

.....10点左右,我们来到河口附近辛关渡对面的河边上。这时,雪已经停了,冰冻着的黄河,更有一番奇特的景象,大块的冰块像一座座小小的银山,在水里缓缓地浮动;一阵急浪卷来,冰块就猛地一碰,溅起很高的水花和冰沫,发出震动人心的响声,惊起成群的长嘴巴的白鸟,贴着冰面掠过....

这样壮美的景象,任谁见了都会忍不住发出赞叹。

同样在南方长大的毛主席,对这样的雪景也感到十分新奇。当部队来到清涧县袁家沟时,毛主席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映入眼帘的是一队队穿着灰布军装、带着八角帽的红军官兵,他们或骑着马,或扛着枪,从雪原上走过。

为了民族的存亡,这些红军将士即将要去前线,去和日本侵略者战斗。

虽然到处天寒地冻,但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一股昂扬向上的斗志,谁也不曾向这冰雪屈服。

面对银装素裹的大好河山,回顾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毛主席此刻不禁豪情满怀,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在他胸中燃烧了起来,写下了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原作:原驱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毛主席一生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壮志豪情,大千气象,更是让人热血沸腾,激荡人心。

古往今来,在文人笔下,冬天是一个万物沉寂、了无生气的世界。

然而,在毛主席笔下,被冰雪覆盖的世界不仅没有沉寂,反而迸发出另一种生机。

当时的中国,内外交困,曾经的文明古国早已虚弱不堪,日本侵略者正是看准了这个时机,对中国发起全面侵略战争,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危险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对中国的前途存疑,对于中国是否能打败日本侵略者更是没有信心。

但是毛主席意志坚定,他对中国的前景充满期望和信心,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险境,他身上始终充满着一种乐观的、无所畏惧的精神。

当毛主席构思《沁园春.雪》的词句时,他的思维早已挣脱出这白雪皑皑的高原,跳跃到那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在这个充满生气的历史大舞台上,曾经那些叱咤风云的历史英雄人物一个个出现在他脑海中。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莫不彪炳史册,对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正是他们的丰功伟绩,才让这江山更加显得“如此多娇”。然而,这些人终究成了历史人物,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毛主席将细数这些风云人物,既不是缅怀历史,沉浸在昔日的光荣中不能自拔,也不是夸耀中华民族曾经的伟大,而是要向外界表明心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毛主席眼中,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这既是危机,同样也是机遇,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必将取得更大的辉煌。

这种雄视古今的气魄,舍毛主席其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由《沁园春.雪》而引发的“雪战”

《沁园春.雪》发表后,以及在重庆引起了轰动,一时间人人竟相争阅,不过此时的毛主席已经离开重庆返回延安了。

蒋介石侍从室二处主任陈布雷看到了这首诗词,素有“文胆”之称的陈布雷,不禁为毛主席的才华所倾倒,他把这首《沁园春.雪》念给蒋介石听,并且说道:

“毛泽东的这首咏雪词填得非常之得体,气韵高华,词采明丽,同时寄托遥深。现在好多人都在为毛泽东的这首词着迷,不管在朝在野,是敌是友,他们都在唱和着。先生想想,我们的谈判还没完毕,毛泽东虽然走了,他在重庆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和重视,这后果不是值得我们考虑吗?”

蒋介石虽然心里也为毛泽东的文才暗暗吃惊,但是更多的却是不甘。

国共谈判,本就是他设的一个局,原本他想着毛泽东断然不会以身试险,亲赴重庆,这样他就有足够的理由发起内战了。

但是,让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不仅从容而来,从容而去,而且还留下了一篇绝世佳作收服人心,这让他感到十分没面子。

于是,为了挽回颜面,蒋介石亲自下令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命他们在《沁园春.雪》的韵调上作词,挑写得好的发表,把毛泽东比下去。

这是国共两党在文化上的战斗,当时文坛将这件事称为“雪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时间,蒋介石的御用文人们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翻遍诗词典籍,又是拼凑,又是杜撰。

然而,最后写出来的作品,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立意境界,与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相比都相差甚远。

后来,台湾的一位教授在评论这场“雪战”时,毫不留情面地说道:

“可惜国民党党徒虽多,但多的只是会抓人、关人、杀人、捞钱的特务贪官,只会写酸腐文章的奴才文官和奴才学者。结果,一直到逃离大陆时,国民党连一首‘毛泽东级’的《沁园春》都没有写出来。”

远在延安的毛主席也知道了这场发生在重庆的“雪战”,当他看到国民党文人那些酸腐诗词后,不无蔑视的说道:

“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

有意思的是,重庆的这场“雪仗”,也引起了共产党人的兴趣。时任山东野战军司令的陈毅,也诗兴大发,赋词一首应和:

两阕新词,毛唱柳和,诵之意飘。想豪情盖世,雄风浩浩;诗怀如海,怒浪滔滔。政暇论文,文余问政,妙句拈来着眼高。倾心甚,看回天身手,绝代风骚。
山河齐鲁多娇,看霁雪初明泰岱腰。正辽东鹤舞,涤瑕荡垢;江淮斤运,砌玉浮雕。池冻铺银,麦苗露翠,冬尽春来兴倍饶。齐欢喜,待桃红柳绿,放眼明朝。

陈毅的这首词与众不同,上阕对毛、柳之词给予了高度评价,下阕联系山东战场的实际情况,抒发了自己的诗情,表达了共产党人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

其实,围绕《沁园春·雪》发生的故事,远不止这些。毛主席的区区114个字,竟然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让世人瞩目,伟人风范,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文献:

1、《大河之滨的绝唱-诗人毛泽东在黄土高坡的激情》

2、《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发表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