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眼里,宋朝虽然商业繁荣,但由于过于重视文化而轻视武力,整个国家显得有些文弱。
特别是在岳飞被陷害后,宋朝似乎再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大将了。
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文弱书生,竟然以少胜多,打败了比自己多20倍的金军。
连主席都称赞他是“千古一人”,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又是如何战胜强大的金军的呢?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宋金两国的争斗越来越激烈。
当宋朝国力衰退时,金国的军队却气势汹汹地向南推进,对宋朝的威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权倾一时的完颜亮野心勃勃,他日夜梦想着征服南方,彻底消灭宋朝,结束汉族在华夏大地上的统治。
于是,他亲自训练精锐部队,率领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南进发。
为了彻底摧毁宋朝,金军分三路进攻,西路从陕西出发,直指川蜀富饶之地。
中路则从河南出发,沿着三国时期的老路线攻向荆襄。
而完颜亮亲自率领主力大军,沿着当年曹丕征讨吴国的路线,一路向南突破,志在必得地直取宋都临安。
面对金军的铁蹄,南宋的国力早已疲惫不堪。
朝中大臣们唯唯诺诺,宋室内部又猜忌重重,国家资源几乎耗尽。
一旦金军渡江,南宋将无力抵抗,只能任人宰割。
在这危急时刻,一位原本不应身处战场的文官,意外成为了南宋最后的希望。
当时,宋军主帅王权平临危却胆怯,眼见金军逼近,他竟弃城而逃,独自一人逃之夭夭。
身为文人的他,自然不愿卷入这场生死大战,只求保住自己这条小命。
危难当头,南宋朝野上下面临崩溃的风险。
为了防止军心混乱,宋高宗不得不下令,命身为中书舍人的虞允文前往前线督阵。
虞允文原本只是一名文官,平日里的工作就是替皇帝起草诏书文书,生怕一个差错就会受罚。
他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临危受命,需要亲自上阵冲锋陷阵。
然而,无论是朝野阁老还是前线将士,都对这位文官是否有这个胆识和能力持怀疑态度。
就连他自己,内心也难免觉得如何能担起这重任,只是万念俱灰之下,他唯有勉强一试。
就这样,虞允文只身来到了濒临覆没的军营。
他深吸一口气,仔细环视四周,看到军心涣散的将士,顿时有种亲自上阵的决心。
他挥斥方遒,通过自身的威严重振军心,并亲自统帅部署了新的战阵。
重整旗鼓之后,虞允文果断选择在长江之上与金军决一死战,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江上之役。
彼时,金军的气焰嚣张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完颜亮亲自统帅着40万精锐大军,浩浩荡荡地压境长江之滨,志在必得地准备渡江。
铁甲锃亮,马蹄铮铮,金军坚信这只是对付南宋的一场“儿戏”。
谁也没有预想到,宋军竟自大到敢逆水行舟迎战。
在虞允文精心的部署下,远远不及金军的1.8万宋军先头部队摆开阵型,果敢地在长江之上列阵。
随后,遮天蔽日的金军战船也陆续驶来,双方战火一触即发。
就在这危机时刻,虞允文亲自指挥,智计优先次第使出。
宋军首先使用火炮和火箭,对密集的金军战船进行猛烈攻击。
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江面瞬间被硝烟遮蔽。
接踵而至的是宋军小型机动舰队的撞击,他们借助船身的坚固直冲金军船队,对方节节败退。
最为精彩的是虞允文布下的层层伏击,一路舰队佯作突围逃遁,诱使金军分兵追击,却不知竟中了宋军下的包围计。
另一路宋军舰队贴水而行,绕至金军船队之后,遂已剿杀。
面对宋军这些出其不意的智计,金军防不胜防,溃不成军。
就连统帅完颜亮也几度被乱箭射中,最终在军中发生变乱中遭到弹劾。
这一场被后世冠以“采石矶之役”的战斗,最终以宋军出乎意料的大捷而告终。
当双方的炮火逐渐平息,江面上漂浮着无数断壁残垣时,宋军阵营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
虞允文亲自指挥的1.8万精锐,竟然在这波澜壮阔的江上决战中力克金军,一口气歼灭了敌军数万精兵。
此役一举扭转了宋金两国实力严重失衡的局面,南宋也终于在绝境中死里逃生。
而战役的最大赢家,自然是亲身指挥的虞允文。
这位原本只是宋室文官的他,却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以出人意料的睿智指挥和超乎寻常的胆识,和手下将士并肩作战,最终赢得了这一场辉煌的战役。
一时间,虞允文声威大振,名声远播。
消息很快传遍京师,宋高宗对这位能文能武的文官赞赏有加。
上谕下,特命有关部门为虞允文钦赐封号,从此他就被尊为“国公”。由最初被人看扁的闲散文官,一跃成为宋室当朝的显贵重臣。
就连后世被尊为伟人的毛主席,在读到关于虞允文的史实时,也为之动容并挥笔留下了“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赞誉。
虞允文由此成为宋代文人武力双全的楷模,被后人永远铭记。
虽然在采石矶一役中赢得了惊天大胜,但虞允文的光芒也仅仅持续了一时。
很快,他的壮心就难以如愿以偿地得到酬当了。
继位的宋孝宗是个雄才大略之辈,一直怀揣着北伐中原、恢复故土的宏愿。
对于虞允文这样一位身经百战、谋略过人的名将,宋孝宗自然也是另眼相看。
他希望能借重虞公的功勋和威望,一举击破金国铁桥,重返中原本是。
于是,宋孝宗专门将虞允文留在西路重镇,一来固守防线,二来也为日后北伐中原做足准备。
只要牢牢控制了西线这一咽喉要道,集中兵力发起进攻,北伐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可惜天不从人愿,虞允文在驻守西路期间,竟因病症缠身而英年早逝,这令得宋孝宗的北伐大计就此搁浅。
虞公去世后,南宋朝野上下,再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兼备文武全才,主持大局,主战派从此就断了香火,绝了后继。
随着时间一年年流逝,主和派在朝野日渐占了上风。
宋孝宗北伐中原的夙愿,也就这样被掩埋在了历史的尘埃里,最终一切只能认命,任由南宋这绵延百年的根基被新兴势力的铁蹄所覆没。
虽然最终的结局注定无法改变,但那场惊心动魄的采石矶之役,却已成为宋史上熠熠生辉的一笔,永远照亮着后人追求理想的夙愿之路。
参考资料:《宋史·虞允文传》《宋史·卷三百八十三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