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延吉9月25日消息 大唐天宝初年,诗仙李白咏月抒怀的《把酒问月》中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斯感觉,是每个踏入安图县那片传奇稻田的人都会涌起的。

25日上午,“稻花香里说丰年”采访团一行进入安图县石门镇镜城村,在这里感受早在唐朝就成为贡米的“卢城之稻”的“千年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采访团成员在拍摄卢城之稻(央广网实习记者 罗禹岑 摄)

一千三百多年后,镜城村出品的依然是当年渤海国皇室贡品的卢城之稻,当年的卢城正是如今石门镇一带。

《新唐书·渤海传》中记载:卢城之稻米重如沙、亮如玉、汤如乳、溢浓香,享誉全国。据说,武则天就是卢城之稻的忠实粉丝,曾特意要求渤海国每年向唐进献。

采访团的成员们站在稻田边,看着金色稻浪,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卢城之稻,为这片土地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底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稻田中拍照合影的采访团成员们(央广网实习记者 罗禹岑 摄)

村民刘兆福对记者说:“我们祖祖辈辈都种着这片稻田,看着稻子一年年丰收,心里别提多踏实了。”

另一位村民笑着补充道:“以前只知道埋头种地,现在有了合作社,有了专家指导,我们种出的稻子品质更好了,还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石门镇的稻田之所以能延续千年的传奇,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早晚温差大,使得平均气温恰到好处地控制在21摄氏度到22摄氏度之间。东北地区日照充分,夏天光照时间长,秋季昼夜温差大,在这种情况下,稻米在白天能积累大量的养分,而晚上的消耗少,大米中的直链淀粉含量更多,所以吃起来香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跨越千年的卢城之稻(央广网实习记者 罗禹岑 摄)

土地的肥沃更是功不可没,采用稻田养蟹复合型种植技术,无农药、无化肥、无除草剂,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有机生态种植模式,不仅提升了稻米的营养成分,更保护了生态环境,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今年水稻长势挺好,我种植了12公顷水稻,预计产量能达到12万斤,纯收入8万多块!现在机械已经全部保养整修好,就等着过两天开镰收割了!”丁国明是镜城村水稻种植大户,望着田里黄澄澄的稻谷,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石门镇成立了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探索专家+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新模式,2023年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张永刚作为科技专家来到镜城村指导水稻种植,选取了镜城村种植龙稻18和龙洋11这两个优良水稻品种,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水稻,让水稻种植成为致富产业,让卢城之稻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卢城之稻,米粒之珠,绽放着夺目的光华,这跨越一千年的传奇,让新时代的石门镇稻香依旧。(记者张学龙 舒震 见习记者刘雨晴 实习记者 罗禹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