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3日消息(记者张鸿昊)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水稻田里不见水,亩均产量却能达到600公斤,还能减少70%的净温室气体排放,如此神奇的稻田在哪里?最近,总台经济之声记者鸿昊来到了四川省蒲江县,从“三本账”透视神奇的节水抗旱稻。
收割机正在收割节水抗旱稻(记者张鸿昊 摄)
节水抗旱助力增产,节水抗旱稻算好农民增收“经济账”
在四川蒲江的一处稻田,一台台收割机正在紧张地作业着。曾经这片农田因为落差超过10公分,不具备水稻耕作条件,一直作为低效果园进行种植,从今年起,当地农户毛远超改种起了水稻。“这个品种非常好,我数了一下这根穗大概在290粒,别家的种子大概在250粒,平均一根穗就多了40粒。”谈到今年的收成,毛远超笑得合不拢嘴。
毛远超所说的稻子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发培育出来的节水抗旱稻。这款节水抗旱稻兼具传统水稻高产优质及传统旱稻节水抗旱的特性,适合在地势不是特别平整的农田种植。一般情况下,可以节省灌溉用水50%及减少化肥使用量30%。在栽培和管理方面,稻田可以采用机械化播种和无人机施肥,降低了种植成本,提升了种植效率和收益,实现了旱地直播、旱地管理。毛远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表示节水抗旱稻和传统的种子比,省了育秧、插秧的环节,每亩地节约了200元左右。今年的产量预计在每亩1200斤左右,完全超出预期。
最多减少90%甲烷排放,节水抗旱稻算好节能减排“生态账”
节水抗旱、降本增效,节水抗旱稻不仅算好了农民耕作的“经济账”也算好了节能减排的“生态账”。
水稻作为一种高耗水作物,它的种植过程基本需要浸泡在水里,以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这种特殊的生长需求不仅会导致水资源浪费,长期泡水所产生的甲烷等温室气体对环境也会造成破坏。而节水抗旱稻淹水时间显著减少,不仅大幅降低了甲烷排放也保证了粮食产量。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刘灶长说:“因为在整个栽培过程当中,没有土壤淹水层,这就意味着土壤就处于一个通气的状态,甲烷这种温室效应达到二氧化碳25倍以上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了70%到90%,碳排放当量减少65%到70%,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节水抗旱稻能够达到跟水田栽培相当的产量水平。”
节水抗旱稻大幅降低了甲烷排放,保证粮食产量(记者张鸿昊 摄)
探索碳汇价值转化路径,算好农田减碳“变现”的“长远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在此背景下,农田减碳也有望“变现”。目前,上海生物基因中心对节水抗旱稻碳汇相关的方法学进行了研究编制,推进节水抗旱稻产生的碳汇进入市场交易,为农民额外增收的同时,探索碳汇价值转化路径的“长远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