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历史沉淀宝盖路

鸦片战争后镇江被列为通商口岸,港口商贸经济一片繁荣。货栈码头、洋行商行、商铺钱庄、银行当铺、公会公所、同乡会馆、公馆公寓、慈善机构、医院诊所、邮局报馆、税司警局纷纷落户城西。宝盖路也曾是市区的繁华之地,沿途有北五省会馆、福建会馆、江北会馆,是南北客商的聚会之地。

宝盖路314号的毕尔素医院建于民国三年(1914),原为美国人毕尔素(墓葬在镇江西侨公墓)开设的眼科医院。二层建筑,砖木结构,楼上下计30间,内设走廊。双坡屋面,观音兜式封火墙,为典型的民国风格。医院东侧曾是民国《游艺报》社旧址。上世纪30年代医院遭火灾,后转让给名医侯牖才,翻修为侯牖才诊所。侯牖才,1901年生于镇江庐州会馆巷55号,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医院归公,办过红十字诊所。1958年电线厂在此生产漆包线,电线厂搬迁至三官塘后分隔成民居。

宝盖路上的“半山庐”是一座二层洋楼,系镇江恒顺酱醋厂股东李老三、李老五的公馆,后因故荒湮。新中国成立初期,“半山庐”身下搭建起大众剧场。为区别五十三坡下的小“大众”剧场,亦称“大大众”。茅草屋顶,木板座位,常有扬、淮、锡剧和木偶戏演出。

宝盖路133号的“铭庐”系镇江海关一位芦姓官员以其50000元退休金顺山而建。两栋小楼共12间房屋,大门垛旁浮雕着“铭庐”二字。铭庐与健康路上的“箴庐”、解放路八叉巷口的“丽庐”、王家巷的“船庐”都是镇江著名的私人寓所。镇江沦陷时,铭庐被日军侦缉队强占。抗战胜利后又为国民党特务机关霸占。新中国成立后铭庐被部队接管,后为转退军人住宅。铭庐西隔壁的是宝盖山小学,与对面的宝盖路小学齐名。1982年新建一幢4层教学楼,扩建了操场,2010年改为朝阳楼幼儿园。

据百岁老人沈继先回忆,抗战胜利后的广肇公所曾经是国民党保安六团团部驻地。团长李维一,贵州人,公馆在宝盖路26号。

1925年由吴善欣、袁佐良发起,在宝盖山东麓铁路边的卜家山筹办私立弘仁医院。医院住院部80张病床中专为贫民设10张减免病床,门诊每天还有50个减免号。此外医院还开办护士学校,3期共培训护士约百人。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大量伤病员从前线撤至镇江,弘仁医院改为战时伤兵医院,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抢救伤员,最高峰时收纳伤员400名。并联系有关单位组织救护队,支持七里甸后方医院和火车站急救站。1937年12月7日弘仁医院被炸,戴棣龄院长离镇避居沪上。抗战胜利后老院长回到镇江,在南门大街草巷恢复弘仁医院。新中国成立后,弘仁医院由国家接管,即镇江精神病防治院(四人医)的前身。

城西地皮一向紧张,以苦力为生的平民百姓和逃荒落脚镇江的难民欲求安身之处,只有上山搭建房屋。宝盖山上的棚户越来越稠密,新中国成立后常住居民达1700余户,6000余人。山上山下人流如潮,大家小户炊烟袅袅,左邻右舍和睦相处,家长里短其乐融融。为加强管理,1950年成立了宝盖山居委会,1952年又成立宝盖山派出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批下放回城人员在山间路旁搭起“防震棚”,山上愈加拥挤。多年之后,山上大多数草房翻成了瓦房,平房变成了楼房。

宝盖路中段最高点有一大片道路降坡而形成的台地,砌筑有近10米高的石驳护坡。护坡之上原来是商会操场,专供商团训练所用。抗战时期操场改为县体育场,有简易跑道、单双杠、沙坑等运动设施,两次中小学生运动会在此举行。新中国成立后商会操场改名西体分场,沿用为地名。1950年,建筑工会在此举办冬训班,组织广大失业工人学习时事政治,由调配处分期分批安排瓦木工就业。1957年市总工会在西体分场南侧圈地建公房,命名宝盖新村。1958年,西体分场上砌筑了一座座小高炉大炼钢铁。七十年代时,房管部门在空地上砌筑了几排红砖小平房用于解困。周围的住户见缝插针,不断扩展自家的地盘,临街的挡土墙上也砌筑了三层楼房。1993年,开发商拆除了这些危旧房屋,建起了4幢6层住宅楼,临街为门面房。

从朝阳楼广场向东走,饮服公司第二中心店、大众饮食店、宝盖路粮油店、五洋店、烧饼店、锅贴包子店、大饼店、伙面店、豆腐店、地货行、金玉堂人力车行等全都集中在这一带。位于小街头上的云台房管所在那个年代也是不少人的景仰之地,每周前来渴望分配公房的人络绎不绝。

从西体分场往东一直到黑桥,是沿途居民的动感地带。生产巷口的小赵家杂货店附设传呼电话和邮政信箱,方便家家户户的通讯。山巷口有一家独家门面的大饼店,店侧面的小巷可以去山巷。宝盖路去曹家坡的拐弯口有一家老虎灶,隔壁是三山观茶食店。茶食店隔几家是一栋二层两进两天井的中式楼房,后门通向曹家坡,内部陈设算得上是上乘。中式楼房往东,路旁是通排的二层楼房,楼下门面房是零星商户和一家裁缝店。山巷底右侧转角处的小康家杂货店,规模远远超过小赵家。日常供应的花色品种较多,居民需要的烟酒副食品应有尽有,不用舍近求远。山巷底左侧向东有熟菜店、丁洪奎理发店、箍桶店、煤炭店和一家营造厂,六十年代原先的临街铺面大部分改成了民居。2003年山巷片区拆迁后,这些难以忘怀的往事已经化为人们脑海里的记忆。

从黑桥向东绵延到高岗之上的梅园巷和登云路两个铁路平交道口,便是宝盖路的尽头。右侧的沪宁铁路路基与宝盖路路面的高差越来越大,一路上是清一色的水泥挡板围墙,禁止行人穿行铁路。宝盖路左侧沿街的那些民房住了几代人依然保持着一副“老面孔”。到了宝塔路口才有小吃店、小卖部和小理发店。过了宝塔路口,互济巷口原先是房管处木材加工厂。八十年代加工厂的业务渐少,原地翻建了两幢6层宿舍楼。2004年除夕,穿越镇江老城区的铁路老三线拆除,老铁路边上的水泥墙板也随之消失,近百年的铁路路基与宝盖路融为一体,改建成人性化的步道和绿化带。

2015年,伴随着协信太古城“城中村”改造的推进,开始建造太古山路。沉睡了千年的卜家山、风车山、太古山终于被打通,一条大道从山巷底直通檀山路。

02

容颜依旧宝盖路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1972年完善道路排水设施、改铺沥青路面、增设人行道路牙而外,整条路的路幅、线形和坡度几乎多年未改。除了路灯,整条路没有交通信号灯。直到黄山北路(2005年),太古山路(2015年)开通之后,两处交叉口才有了红绿灯。由于道路狭窄,机非混行,路况不佳,除了公交104线,伯先路至宝塔路口仍然维持单行道。

回想五十年代时,宝盖路上车辆稀少,半幅马路沿街都是摇麻绳的露天作场。工人们全靠手工操作,在马路上加工成一卷卷麻绳和棕绳。六十年代初在大众剧场原址上成立了制绳合作社,后又嬗变成纤维套管厂。七十年代末,在厂对面开设了百乐门歌厅。该厂搬迁汝山后,这里做了几年小菜场。后来,房管处在原地建造了一栋6层楼房,楼下是万方超市。

宝盖路虽然算不上城市主干道,但与周边的街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路南侧有几条陡峻的上山道路,北侧与小街、庐州会馆巷、丰和巷、节孝祠巷、冬赈局巷(今生产巷)、山巷、曹家坡、土地祠、西麒麟巷、东麒麟巷、福莲巷、宝塔路、互济巷、王三园巷相交。

福寿巷,南自宝盖山顶,北至宝盖路。原名牌坊巷,因巷附近有福寿庵,后改名福寿巷。

宝盖巷,南自宝盖山顶,北至宝盖路。清初原名都天行宫。因位于宝盖路南侧,1949年改称宝盖巷,宝盖山居委会设在宝盖巷。

宝盖山,西自宝盖山顶,东通宝盖路。因该巷位于宝盖山半山腰,与宝盖新村为邻,故称宝盖山。

宝盖路上条条巷子里都有井,是宝盖山脚下的一口口泉眼。此外,商会操场东侧还有一口很深的大井;宝盖路59号门前人行道上有一口老井,汉白玉井栏上镌刻有“官井”“井深五丈四尺”的楷书字;山巷底天后宫里也有一口建于康熙年间的古井,井深3.8米。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到井边用水的人接连不断。搓衣板声、棒槌敲击声、脚踩被褥声、窃窃私语声,宛如一部交响曲。大井上忙得不可开交时,女同胞们结伴提着篮子,将衣被拿到江边公共码头去洗涤。上世纪六十年代,路上有了自来水,曹家坡、宝盖新村、宝盖巷附近都有售水站,挑一担水上山往往要歇上好几肩。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自来水上了山,售水站也随之隐没。

2023年,镇江市依托山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在宝盖山巅全新打造了一处综合性体育公园,让老城区居民就近享受到优质的体育休闲设施及公园休憩空间。山上的人们在期待加快宝盖山棚户区改造步伐的同时,也期盼着宝盖路拓宽改造方案尽快实施。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