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21日,开国少将刘秉彦已进入弥留之际,他对家人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把我的骨灰送回冀中吧,我要和老旷葬在一起,我们53年前已经约定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秉彦

刘秉彦口中的“老旷”,是开国中将旷伏兆,那么他为什么要和旷伏兆葬在一起,他所说的“约定”又是什么呢?

1915年,刘秉彦出生于河北省蠡县潘营村的一个书香之家,他自幼爱好读书,学习成绩优秀。1934年,刘秉彦考入北京大学,加入了北平“学联”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参加过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七七事变”爆发后,刘秉彦在宛平城亲眼目睹了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日寇的情景,悲愤不已,他挥笔写下了一首《投笔歌》,决心投笔从戎,抗日救国:

泪眸投笔卢沟桥,秋水长天磨战刀。

烽火平南何所惧,劈波荷淀浪滔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10月,刘秉彦参加了八路军,并在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吕正操的冀中人民自卫军独立第1团任特派员。在这段日子里,刘秉彦随部转战于大清河两岸,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有一次,刘秉彦正在一个村子里开展工作,突然遇到了日军的“扫荡”。村民们为了掩护刘秉彦,把他藏在一具棺材里,为了便于他呼吸,村民们还在棺材上打了个洞,插一根空心的向日葵做招魂幡。直到日军走了以后,村民们才把刘秉彦救了出来。

正是在严酷的抗日烽火的锤炼下,刘秉彦迅速由一介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历任团长、军分区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1942年,27岁的刘秉彦出任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司令员,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军事主官。

1943年3月,旷伏兆调任第十军分区政治委员,开始和刘秉彦搭档。旷伏兆是一名老革命,1933年就参加了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担任过团政委,并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又历任县委书记、副支队长、旅政委等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工干部。刘秉彦和旷伏兆很快成了一对黄金搭档,他们带领部队粉碎了日军的多次扫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旷伏兆

抗战期间,刘秉彦和旷伏兆最大的贡献当属发明了地道战战术。当时第十军分区所辖的霸县、永清等几个根据地,经常被日伪军扫荡。有一天,旷伏兆正在杨庄和当地的干部谈工作时,突然遭到数百名日军的包围。在当地群众的安排下,旷伏兆迅速躲进了一个仅能容纳一人的设在鸡窝下的小地洞里(群众称之为“蛤蟆蹲”),待了三个小时。

旷伏兆躲在洞里时,手持短枪对准洞口,准备一旦被敌人发现,就与之同归于尽,幸亏群众与日军巧妙周旋,才使他最终没有被发现,躲过了一劫。

旷伏兆脱险以后,仍然觉得十分后怕,他觉得“蛤蟆蹲”这种消极被动的躲藏方式,一旦被敌人发现,后果将会很严重,为此他专门召集分区领导人开会说:“只靠‘蛤蟆蹲’被动躲避是不行的,必须另想能藏、能打的有效办法。”

那么该怎样变被动为主动呢?旷伏兆经过深思熟虑,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多个“蛤蟆蹲”连接起来,让它成为有多口出入、能走能打的地道。地道里既可以藏人,也可以作运兵、储藏弹药、作战等其他用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道

旷伏兆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刘秉彦后,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分区经过研究,决定派作战参谋任子木和熟悉本地状况的高荣到二连县米南庄,进行挖掘地道的试点工作。

任子木和高荣到达二连县后,在县委书记朱泽民的支持下,开始组织群众在米南庄挖掘地道,他们根据村庄的地形,把全村主要道路的地下用“中”字型通道连接了起来。

刘秉彦和旷伏兆一直关注着地道的挖掘工作,他们还亲自设计地道挖掘图,并指示任子木要经常向有经验的群众请教,集思广益。在广大军民的支持下,米南庄很快筑成了结构复杂、功能齐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下长城”。

地道很快在与日军的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但时间长了以后,日军也慢慢摸清了地道的奥秘,想出了几条破坏地道的办法:一是遍地寻找洞口,钻洞抓人;二是往洞内施放瓦斯,用毒气进攻;三是朝洞口内灌水,采用水攻;四是在洞口处放火,运用烟、火进攻。这使得当地军民受到了不小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应对日军的破坏,刘秉彦和旷伏兆积极组织军民集思广益,想出了许多改造地道的办法:把院院相通地道改造成多层连环地道,即在地道下方或侧面,再挖一层或几层地道,洞下有洞,洞侧有洞,形成连环。如果敌人施放毒气,就在第一层地道的洞口放下吊板,那么毒气就进不到后面的地道里。而且第一层地道的地势都比较低,即便敌人在第一层灌满了水,水也不会流到第二、三层。

经过刘秉彦和旷伏兆改造后的地道威力更大,令日军防不胜防,闻风丧胆,日军曾在一份报告中写道:

部队在行动中经常受到来自住房窗口、墙上、丘陵、树林中的突然射击。偶尔发现敌人,紧追过去,却无影无踪……总像是在和鼹鼠作战,旷费时日,真想举手服输。

就这样,第十军分区的“地道战”威名迅速传遍冀中乃至整个中国,各革命根据地纷纷仿效。一时间,冀中地道纵横交错,组成了复杂的“地下长城”,刘秉彦和旷伏兆可谓是居功至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旷伏兆(中)

1945年6月,第十军分区任命任子木到平南支队当参谋长,在一次战斗中,任子木腹部受伤,被担架抬回分区司令部。这天晚上,刘秉彦和旷伏兆为了照顾受伤的任子木,三人同睡在一个炕上。

第二天一早,刘秉彦醒来以后,叫任子木起床时,并不见他回答,刘秉彦用手一摸,发现任子木的身体已经冰凉了,看样子,他已经在当天晚上就牺牲了!

这天分区把任子木安葬以后,刘秉彦和旷伏兆都很难过,他们晚上在炕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便起身聊了起来,并很快聊到了“生死”这个话题。

旷伏兆说:“人为革命而死,死得光荣。我们生没带什么来,死也只能赤条条地走啊!”

刘秉彦激动地说:“我们两个人以后死了,一个埋在大清河岸,一个埋在永定河岸,仍然为三角地带的人民站岗!”

“那我们离得太远了。”旷伏兆露出了生死不离的表情:“如果我们要是在一个战役牺牲了,就同牺牲的指战员埋在一起,不要棺材,清风明月共一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旷伏兆

刘秉彦听后大喜:“生死同穴,这主意好,节约土地啊!我们随时准备这样做,死后一定要埋在这平(北平)津(天津)保(保定)的三角地带,还要栽一棵树,见树思人嘛!”

旷伏兆说:“对!一定要种松树,松树不畏严寒,顽强挺拔!”

心灵的共鸣是最值得珍贵的,两位情同兄弟的将军就这样在战场上订立了生死之约。

解放战争爆发后,刘秉彦和旷伏兆又走向了华北解放战场的最前线。由于工作关系,这对共事多年的搭档分开了,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当年战场上的约定,战友情谊愈加浓厚。

在1955年全军授衔时,旷伏兆被授予中将军衔,刘秉彦被授予少将军衔。后来两人在北京开会重逢时,刘秉彦开玩笑说:“老旷,我这个司令只是个少将,凭啥你这个政委就当了中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旷伏兆

旷伏兆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啊,也许是因为我比你大一岁吧!”说完两人哈哈大笑。

1996年6月4日,旷伏兆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82岁。刘秉彦听到这个噩耗以后,匆匆从石家庄赶到北京,告诉老战友的家人:“把老旷的骨灰送回冀中吧,我们早有约定。”

旷伏兆的家人尊重两位老战友的生前约定和旷伏兆的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埋到了原冀中十分区司令部所在地河北雄县米家务——即现在的雄县米家务烈士陵园,并栽了一棵常青松。

两年以后,刘秉彦也因病去世,享年83岁。刘秉彦去世前一天,刚刚大学毕业的孙女刘玮收到了国外一家知名公司邀请她竞争中方首席代表职位的通知。在病床上的刘秉彦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他叮嘱孙女:

小玮,我为你自豪,但是我希望你不管怎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祖国,不允许加入其他国家的国籍,不能把自己的身份变了,要记住自己永远是一个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是永远改变不了的事实。要相信祖国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一定能繁荣富强……

刘秉彦去世后,他的家人也如约将他的骨灰安葬在离旷伏兆几米远的地方。自此,两位开国将军实现了他们的生死之约,完成了一段旷世奇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旷伏兆和刘秉彦的墓碑

如今,两位将军所在的烈士陵园已是苍松翠柏、绿树成荫,他们庄严的墓碑傲然不动,就像将军的哨位一样巍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