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4月份以来,工信部针对电动车新国标的修订已开展多轮意见征集。9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公安部、应急管理部等多部门,对最新修订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公开征求意见。
01
新国标修订有哪些变化
在本次修订过程中,修订专家组始终以防范化解火灾风险为重点,通过对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的原因开展细致的调查分析,在征求意见稿中完善了相关条款。
一、铅蓄电池车型的整车重量限值由55 kg放宽至63 kg
铅蓄电池因其性价比高、稳定性好的优势,深受广大电动自行车消费者青睐;但铅蓄电池也具有能量密度低、体积大重量重等缺点,导致符合现行标准55kg重量限值的铅蓄电池车辆不能很好满足消费者对于续行里程和充电频次的需求。
为此,征求意见稿将铅蓄电池车型整车重量限值由55 kg放宽至63 kg,有助于满足广大消费者增加续航里程、减少充电频次的需求。
二、不再强制电动自行车必须具备脚踏骑行功能
考虑到脚踏骑行功能在实际使用中频率较低,为了提升产品的实用性,征求意见稿不再强制要求所有车型均安装脚踏动力装置,调整为由生产企业根据车型的实际需要设计和安装,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车型选择。
三、后视镜不计入整车高度、宽度
征求意见稿中除了有关于后视镜不计入整车高度、宽度的表述外,还增加了“为保证行车安全,鼓励电动自行车安装后视镜”的内容。
考虑到部分较为轻便的电助动车型一般不安装后视镜,为尊重这部分产品的设计习惯,本次修订并未将安装后视镜作为强制性要求,而是由生产企业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是否安装。
四、增加北斗定位、实时通信功能
本次修订增加了北斗定位及通信功能,方便消费者实时了解电动自行车所在经度、纬度、蓄电池状态等关键安全信息,并对车辆异常情况进行识别,必要时可通过通信网络发送报警信息,从而具备动态安全监测能力,增强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能。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本次修订还对防火阻燃性能、车辆塑料件使用比例、防篡改要求等方面的规定进行了补充或强化,以降低火灾风险,减少交通事故隐患。
02
市场影响几何
在《新能源评说》看来,此次新国标修订释放出了3个信号。
一、提高生产准入门槛,推动行业优胜劣汰
基于当前电动车行业集中度偏低、企业质量保障能力不足、产品抽检合格率不高等问题,这次不仅修订了对车辆的要求,还增加了企业质量保障和产品一致性条款,对电动车企业的生产能力、检测能力、质量控制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行业的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不符合要求的生产企业将被市场淘汰。
随着行业准入门槛的收紧,满足新规定的企业预计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行业将呈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格局。未来,头部企业依托其强大的产业链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将会进入新一波的红利期。
二、设置过渡期,再次开启换购红利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这次《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公开征求意见将持续1个月,将根据收到的意见对标准文本进行修改完善,加快推动审查、报批等工作,争取尽早发布。“新国标”正式发布之后,会给予生产企业6个月的过渡期,用于设计、生产新产品。此外,还多给了3个月的销售过渡期,便于商贸流通企业消化按照老标准生产的库存车辆。
之后,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电动自行车一律不得生产、销售或者提供。对于消费者已经购买的不符合新标准的电动自行车,鼓励通过以旧换新、折价回购、自然报废、发放报废补贴等方式,将现存的老旧电动自行车逐步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电动自行车已被纳入国家以旧换新支持范围,全国多地推出了真金白银的补贴政策。从消费端看,修订后的新国标执行落地将与以旧换新政策互为补充,加速低质非规产品出清,行业将再次迎来换购潮。尤其是台铃、绿源、爱玛、雅迪等头部企业凭借合规经营+入选工信部白名单等优势,将超额享受政策释放红利。
三、完善标准体系,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
除了本次修订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之外,工信部还与市场监管总局先后制定发布了《电动自行车电气安全要求》、《电动自行车用充电器安全技术要求》、《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这三项电动自行车相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这三项标准都将于2024年11月1日实施,与《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相互衔接,共同组成完整的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从根本上确保电动自行车产品的质量安全。
这些强制性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推动行业迈向规范化,引导电动车企业高质量发展,也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高品质的产品。
总结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的修订,体现了国家对电动车行业的重视,不仅弥补了现有标准的不足,更为整个行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市场秩序的完善进化,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修订后的标准,对企业的生产研发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需主动改进生产工艺和装备,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以适应新的标准。那些不能满足新国标要求的中小品牌,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