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长征村,村民正忙着分片区摆放菌棒,一派忙碌的秋种景象。该村的水稻采收后,发展起了黑木耳,实现“稻-耳”(水稻和木耳)轮作。

在长征村“稻-耳”轮作种植基地,村民把菌棒用打孔机进行打孔后,利用传送带辅助摆放菌棒。摆放菌棒阶段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基地每天有60余人劳作,村民们来自长征、寨冠、大溪村等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种植基地。

来自大路镇大溪村的伍燕芬在基地忙碌了十多天,是基地的“长期工”,她感叹摆菌棒是一个轻松的活儿。

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大溪村村民伍燕芬说,“我们就是到这里来定这个桩,一天忙着拉铁丝、还有摆这个菌棒,一天70块钱,还可以。”

该基地从8月底开始定桩、拉线等前期工作,9月初开始摆菌棒。目前,该基地已经完成摆放菌棒30万棒,剩下的菌棒预计半个月可以摆放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民摆放菌棒。

“今年大路镇以订单式方式发展了80万棒黑木耳,其中60万棒由技术人员示范种植,20万棒由大户种植,木耳前期基础设施铺设及摆棒、管护、种植等过程,技术人员全程进行跟踪指导,让木耳种植有保障,木耳成熟后由县强村富民公司定点进行收购。”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梁德平说。

据了解,村民摆放好菌棒后,后续还需翻菌棒、喷水等事项。这一批黑木耳预计10月底开始采收,可以采收到次年5月,和水稻种植时间实现接茬发展。

松桃去年首次在普觉镇推行“稻-耳”轮作模式,今年扩大种植规模,在普觉镇、大路镇、孟溪镇、石梁乡、甘龙镇发展“稻-耳”轮作产业,共计发展300万棒黑木耳,约430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民摆放菌棒。

目前,松桃已初步形成“菌棒生产-木耳种植-木耳销售”的产业链。今年,松桃建设了菌棒加工厂,生产菌棒供应全县的黑木耳发展。木耳种植时,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指导。木耳采收后,该县强村富民综合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统筹回收、销售木耳。

松桃积极探索“稻-耳”水旱轮作栽培模式,充分发挥水稻、黑木耳不同季节的生长特性,采收水稻后发展黑木耳,促进村民增收,有效利用“冬闲田”,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图/文 谢慧芳、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