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左右,《上海文学》杂志社曾开设“城市地图”栏目,栏目策划者就是作家、《繁花》作者金宇澄。在当时,《上海文学》邀请不同作家展开一段段纸面上的city walk,二十年后,接续南方文艺复兴与city walk热潮,我们试图开展一种新的声音漫游,在iweekly app上线一档文化播客节目《生活在上海》。
《生活在上海》是由《生活月刊》和《上海文学》杂志社特别策划的文化类播客节目,这是用文学的方式进行的一次虚拟city walk。不局限于某个地标,而是一种更自由的文学行走,在上海这个城市的范围里,用作家们的经验、记忆和想象,串联起的一种行走。
生活在上海-07(下)
上海像个“大酱缸”
本期是作家金宇澄、木心美术馆《上海赋》展览的策展人、画家、作家陈丹青,以及《生活月刊》创意总监令狐磊的对谈内容下集,他们一道在变化中看到上海的交流与成长。
此音频为10min试听版,完整内容已经在iWeekly App“听闻”频道&小宇宙App“听生活”频道上线,欢迎下载收听。播客BGM:黄安《鸳鸯蝴蝶梦》
理解上海就要先理解中国。成长在不同年代的中国人具有不一样的回忆,50、60一代与80、90一代对于不同代际之间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三人的对谈中,我们一同思考着若干年之后的谈资,也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确证着自己的身份与位置。
在金宇澄与陈丹青的视野里,上海文脉有迹可循。金宇澄说,乡绅阶级的上海也是知识分子的上海,单是看看上海的弄堂名,上海的文化属性便自然流露出来;陈丹青说,上海的文化不止于我们所熟知的晚清民国,向前追溯,上海的文脉其实已经由来已久。
上海像个“大酱缸”,只要生活其中的人都会有上海的痕迹——金宇澄的说法为不同时代生活在上海的人都提供了一份身份阐释。
去国多年再次回到上海,木心先生为何会感叹“岂有此理”?往日上海的“老先生”是何种形象?千千万万的上海人又在如何改变着今天的上海?三人的对谈将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生活在上海》播客录制现场
由于对话长达两个小时,我们将分上下两集与观众分享。音频节目将在iweekly app上新,以下为部分精彩摘要
画家、作家陈丹青
“日本可以是中介,中国是另一个文明”
西方人在理解东亚的艺术时,他们通常特别容易代入到日本,对中国却没有那么容易进入,而且西方也知道日本文化的源头其实来自中国,是唐宋时期文化交融的结果。但是梵高不会学中国画,他受浮世绘的影响。在远东的艺术和欧洲的艺术之间,需要有一个中介,日本就可以是那个中介,但中国不是中介,中国是另一个文明。
木心说看见上海的变迁,脱口而出“岂有此理”
木心是 1994 年第一次回到上海,当时他离开中国已经 15 年了。1994 年浦东、浦西的建设如火如荼:弄堂开始推倒、高架开始兴建。结果等到 2006 年,也就是 12 年以后,我带他回到上海,到乌镇定居的中间,他在上海待了两天,我叫了辆车,把他从红山宾馆拉到上海美术馆,他下来以后抬头一看愣了好久,只说了四个字:岂有此理。他到餐馆吃饭,说每一家都不好吃。我说为什么呢?他说他们都是拿料在做菜,太咸了,菜有自己有味道,它的原味都没有了。他是一位美食主义者,《上海赋》中有讲到很多。
今天的上海很了不起,不然我怎么吃醋?
我一点不想说现在的上海不好,过去的上海更好,上海在变化。有了上海,看到东京、巴黎我们就不会受不了。但是我想知道现在是谁在改变上海,是千千万万的中产阶级,千千万万的老上海人,还有千千万万从外地来到上海的人。他们爱上海,已经把上海看作自己的家园。是他们一起把上海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不然年轻人不会这么喜欢上海。要论物质生活,要论休闲,要论风雅。我相信即使是比起民国时期的上海也不逊色。
作家金宇澄
过去上海的“老先生”和“老太太”
16岁时我跑到一个朋友家里去,他的外婆出来跟我讲话:爸爸妈妈好吗?她很懂得与陌生人的相处之道,说几句话以后她就走了。给你一个毛巾,让你擦手,然后把茶杯、烟灰缸都放好,然后我就一下子觉得好像我是一个大人,一个男人,这样子的老先生、老太太现在几乎没有了。
只要在上海生活过,你就会带有上海的痕迹
我觉得上海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它就像一个大酱缸,不管在任何时代,你只要在上海生活过,你就会带有上海的痕迹,这是一份无形的东西。上海的老百姓和其他城市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规律,如果你没有自己一套规律,你存活不下去。
《生活月刊》创意总监令狐磊
无从说起的关于上一代的回忆
我觉得我们的表达欲可能会被消减,被日常的零碎时光消减,因为我们没有七年、八年这样完整的时间。
其实 70 后还算是承接的一代,到 80、90 会更断裂一点。尤其是他们成长的年代,在改革开放后期,他们关注的东西已经不是上一代的沉痛,那些东西会更多地被这些表层的文化取代,尤其是日漫、韩风、好莱坞,时不时地就有一波洗脑一样的风潮过来影响他们。
排列先后顺序为音频中出现先后顺序,右滑阅读全部内容
冯友兰
中国当代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柳亚子
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民主人士、诗人。
《平复帖》
《平复帖》是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牙色麻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图:陆机《平复帖》手卷 纸本 23.7×20.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Admonitions of the Court Instructress to Palace Ladies)是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水墨设色绘画作品,原作已失传,现存两个后世摹本:唐代摹本为绢本设色,因年代久远仅剩9段,收藏于大英博物馆,为非永久展示品;南宋摹本为纸本墨笔,更完整,比唐代摹本多2段画面,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图:《女史箴图》局部
包天笑
报人,小说家。创办了《苏州白话报》,著有《上海春秋》《海上蜃楼》《包天笑小说集》等,译有《空谷兰》《馨儿就学记》等。
俞云阶
现代画家。是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油画家之一,还是20世纪中国影响深远的美术教育家。
上图:俞云阶夫妇与巴金 ,1979
沈宏非
上海籍专栏作家、著名美食家,著有《写食主义》、《发现广州餐厅》、《食相报告》、《思想工作》、《饮食男女》等。为《繁花》写下15万字批注,搭配上金宇澄的插画重新出版《繁花:批注本》。
佘爱珍
胡兰成夫人。祖籍广东,自小在上海长大。
华其敏
中国上海籍画家。
邵忠
出版人、专栏作家,现任超媒体控股董事会联席主席、执行董事,行政总裁。
特别提醒:陈丹青x金宇澄x令狐磊对谈播客下集中有金宇澄朗读《繁花》片段,他们也还讲述了很多60年代上海生活光景,解锁更多精彩故事。完整音频内容已经在“听闻”频道&小宇宙app “听生活”频道上线,欢迎下载收听。
监制:令狐磊
制作:陈爽@《生活月刊》 ,吴昊@《上海文学》
执行统筹:鲍雪
撰文:王文宇
音频剪辑:乐天
插画:PK
新媒体编辑:Emin
设计:Lee
播客BGM:黄安《鸳鸯蝴蝶梦》,小柯《日子》,Ennio Morricone《Noodles Imprisoned》,Ennio Morricone《Childhood Memories》,莫扎特《Piano Concerto No. 23 in A Major, K. 488 II. Adagio》,Ennio Morricone《Poverty》,周璇《夜上海》